
高腳杯、燭臺、餐具、花瓶,這里的玻璃器皿一應俱全。當地時間12月20日,記者走進“中國玻璃器皿之都”山西祁縣,探究玻璃器皿制造全過程。
在山西祁縣紅海玻璃有限公司的電爐分廠,數十位工人不停地忙碌。電爐內,石英砂、硼砂等多種材料在1300多度的高溫下融化成玻璃液,工人用長1.5米的鋼管從電爐口挑料。在鋼管的底部挑一點玻璃液,嘴對著鋼管頂部均勻地吹氣,兩手不停地轉動鋼管。不一會兒,火紅的玻璃液就變成了透明的玻璃。
吹制要求工人最起碼有兩到三年的基本功,小一點的杯子,(吹制)全部工序下來就是兩到三分鐘。
在初次吹好的玻璃杯上進行二次挑料,并且放在模具上吹制成型。在天然氣和氧氣混合噴出的火焰烘烤下,用鉗子拉制出一條細長的玻璃作為支撐。隨后,為玻璃杯捏一個平平的杯底。經過400多度退火窯的冷卻后,為杯子進行烘口。一個透明的高腳杯便制作完成。
透明的玻璃杯在工廠只能算作半成品。在這些半成品上,人工還要制作貼花、描金、刻花、高溫線、雕花、彩繪、噴砂、堆釉、噴色等多種工藝。每道工藝完成西祁縣紅海玻璃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后都要高溫烘烤保證其色澤和亮度,最終的成品才得以出爐。
工人描的時候要把液態的金水在杯子上均勻(上色),這是最主要的,在瓶身上深深地把玻璃刻下去,刻出各種圖案,并且后面還要經過拋光。這道工藝要求是非常嚴的,一旦杯子放到機器上,一不小心整個杯子就碰傷碰壞,就成了次品。
據介紹,最復雜的成品玻璃器皿需要60多道工藝,全部都由人工完成。只要有一道工藝出現瑕疵,整件器皿就成為次品,次品率約為90%。山西祁縣玻璃器皿產量約占中國手工玻璃器皿產量的45%。其工藝獨特,造型新穎,產品銷往世界各地。
玻璃器皿是祁縣的傳統產業,到現在已經發展了一百多年的歷史,起源于民國初期,目前我們全縣有43戶玻璃器皿生產企業,年產值是26億元(人民幣)。我們的產品主要出口到歐美國家,50%在美國,30%在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