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河北明尚德玻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接到了一紙訂單,要求制作一款特型杯子,因沒有合適的模具,他們只能自己造。經過兩個月的研制,終于試驗成功,可他們為此摔掉了20萬只杯子。在河間,有類似經歷的玻璃企業還有很多。他們靠設計創新走出了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
工業革命以來,世界各國的興衰史一再證明,沒有強大的制造業,就沒有國家和民族的強盛。當今之世,世界各國無不在“智造”上傾力,比如德國的“工業4.0”,美國的“先進制造伙伴計劃”。而對于我們來說,從“制造”到“智造”的轉型,將為我們成為制造強國書寫新的榮耀。
河間作為“中國工藝玻璃之都”,以創新謀轉型,以政策促發展,完美實現了“制造”到“智造”的華麗轉身。
實現“制造”到“智造”,自主創新是基礎。自古凡革命,無不有流血犧牲者,實現“制造”到“智造”的轉型亦是如此。沒有成熟技術經驗可以借鑒,也沒有專業人才可以指導,這條轉型之路注定是坎坷的,但對于長遠的發展而言,這也是值得的。在摔掉了20萬只杯子,消耗了幾百斤玻璃原材料之后,他們終實現技術革新,也實現了從手工生產到自動化生產的轉型。
實現“制造”到“智造”,借腦賦魂是關鍵。在企業家的眼里,玻璃制品也是有“靈魂”的,而它的靈魂需要設計師之手注入。“客戶要什么,我們就加工什么”,沒有自己的設計,幾乎沒有市場競爭力,企業發展也就停滯不前。為突破瓶頸,明尚德主動出擊,通過向文化“借腦”,為產品“賦魂”,將傳統文化藝術融入產品血脈中,賦予產品更多的文化內涵和情感。企業對產品文化內涵的追求,為河間市工藝玻璃制品產業發展摸索出了一條新路。
實現“制造”到“智造”,政策扶持是動力。有了政府加持,企業在“智造”上無疑更能一路疾馳。為了鼓勵企業自主創新,河間市先后出臺了《鼓勵科技創新20條政策》、《加強企業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辦法》。同時,財政每年設立3000萬元工藝玻璃產業發展引導基金,用于扶持企業加大研發和設備更新投入。這不僅充分調動了企業引育人才、創新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也讓河間玻璃制品企業有了技術革新的資金支持,更激發了整個河間玻璃產業轉型升級的動力。
從“制造”到“智造”,雖然只是“制”與“智”一字之差,但這個轉型無疑是成功的。我們期待,在不遠的將來,“河間智造”將領跑“中國智造”,為我們書寫新榮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