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數十萬噸玻璃廢品堆積如山,并沒有被有效回收加以再利用,嚴重威脅著當地數十億澳元回收產業的發展和公眾對這個行業的信心。據報道,數名業內人士表示目前澳很多玻璃廢品無“具經濟可行性的上游市場”,玻璃制品的整個循環利用周期因此變得“不可持續”。澳大利亞瓶裝行業每年需消費136萬噸玻璃,包括:酒瓶和玻璃容器等。其中玻璃消費量最大的州為新南威爾士州,每年產生的玻璃廢品為46萬噸。
在當地一家玻璃廢品回收企業Polytrade看來,造成目前玻璃回收行業無法持續發展的主要原因是監管失效。
Polytrade公司經理Nathan Ung在接受采訪時說道:“我們感覺又回到了迷茫時期,不知道該怎么做。我們回收的玻璃廢品越來越多,但是又不知道將這些廢品該怎么處理。目前最主要的困境是無可行性市場。”究其原因,目前的進口玻璃瓶比回收再利用的成本要低。
“我們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對于上述問題,Polytrade表示新州環保署(EPA)是知情的。
按照新州環保署的規定,新州廢品回收企業不得儲存超過規定上限的廢品。更為糟糕的是,這些回收公司同當地議會均訂立有長期合約。另外,這些回收企業還面臨商品價格下跌的不利影響。目前堆積的玻璃廢品達數百萬噸,在前文中所提及不利因素的影響下加工再利用幾乎無利可圖。
Polytrade公司經理Nathan Ung說:“每天我們都會收到大量的玻璃廢品,但是我們又不知道該怎么處理這些廢品,著實令人著急。每天我們不得不進行打包儲存處理,但是根據環保署的規定,我們又不能超過堆放的上限規定。”
采訪中,Nathan Ung還向我們打開了堆放這些玻璃廢品的倉庫。Polytrade將玻璃廢品進行打包處理并未裸露在外。但是根據報道,另一家行業巨頭卻直接將堆積成山的玻璃廢品露天堆放。
目前新州的玻璃回收行業已經處于危機狀態。用一位廢品業內人士的話來說,儼然已經成為一場“完美風暴”,負面影響顯著。

環保署文件表明玻璃回收行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
根據曝光的一份2017年環保署文件顯示,玻璃廢品堆積如山,情況十分嚴重。
報告指出:隨著運費成本持續攀升,很多偏遠地區玻璃廢品的分揀、運輸已不具經濟可行性。盡管有政策限制,但是很多非首府地區/偏遠農村就地掩埋方案更具成本效益。澳大利亞多個州正經歷玻璃市場衰退。報告強調政府和行業監管者應“齊心協力以解決目前這場前所未有的危機”,此外報告還警告稱隨著媒體曝光,公眾對廢品回收行業的信任將嚴重受損。

回收行業開啟“求生存模式”
澳大利亞回收委員會(ACOR)主席Grant Musgrove稱,目前回收行業的困境堪比“礦業發展的冬天”。他說:“政府的不作為和商品價格低迷構成了對回收行業的‘完美風暴’。”政府從民眾收取大量的垃圾處理稅但是卻用作它圖。監管部門也并沒有對行業采取強有力的支持。
Musgrove指出解決危機需要各州政府與聯邦政府的通力合作。他說:“有些政府對解決問題采取傾盡全力的態度,有些政府卻聽之任之。”以維州為例,Musgrove說:“政府所收取的大額垃圾處理稅并沒有投入垃圾的回收利用,而是用于修復財政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