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從環保督查以來,各行各業是如履薄冰,在逆境中求生存。礦山、陶瓷、玻璃、化工、門窗等行業各種“倒閉”、“關停”、“破產”、“轉讓”、“合并”、“拖欠工資”、“業績下滑”、“虧損”的消息不絕于耳。
除了這些政策法規之外,內在的低價惡性競爭也在吞噬企業的好光景。為了維系客戶、保證有生意可做,一些企業不惜以“保本”姿態賣貨,加重了更多中小型企業倒閉風險。現在看來,比“環保關停”更可怕的是“低價競爭”。
門窗“品牌”為何賣了“白菜價”?
門窗屬于門檻較低的行業,又主要集中于低端產品,導致產能過剩問題較為突出。在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形下,企業紛紛以低價換市場,因此出現“價不抵料”的結果,最后品牌生產商只能偷工減料,提供不符合質量安全標準的產品。最終“品牌”也就不得不賣到了“白菜價”。
加上當前我國自主品牌溢價能力較低,性價比仍然是自主品牌參與市場競爭的唯一優勢。也就是說,相對于國外品牌,自主品牌仍然只能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與其競爭。但是問題就在于自主品牌產品價格上不去。如果成本不能控制好,產銷沒有達到一定規模,那擺在自主品牌面前的就只有虧損,只能“賠本賺吆喝”,怎么說,“白菜價”也好過放在倉庫發霉,是不?
另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低價競爭的模式也會導致企業根本沒有精力專注到技術革新方面上去,本土磨料磨具企業的競爭力也就會明顯落后于國際市場,這從行業企業每次推出的新品幾乎都是“換湯不換藥”中就可以看得出來。
我們常常聽很多企業說利潤太低,有些甚至還自嘲連老婆都養不起了,說到底都是低價競爭惹的禍。有許多企業想添置許多新型機械設備,但因缺資金,只能望洋興嘆。這只能說是行業整體競爭環境已經失序。
其實大多數用戶還是特別明智的,同樣的東西,那么低廉的價格,除了質量不可靠,還會有什么原因?
價格問題本質上就是行業自律問題。而行業協會也該出面進行干預,成立相應的價格同盟,并按照物價指數的變化,人工費上漲,管理成本的增大等因素,參照國外行業產品價格制訂出切實可行的價格標準體系,規范價格,把那些惡性壓價的企業剔除。另外,也可以舉辦一系列企業評優活動,比如質量評定、技術評定、信用評定、技術職稱評定等等。而企業面對競爭與其降價減少利潤還不如在服務和自己信譽度等方面下足功夫。
價格戰曾成就中國商業發展,但現在正對中國商業形成負面影響
在中國改革開放初期,價格戰曾經很好的成就了中國商業發展,由于全球產業大轉移,中國承接了制造業的第四次大轉移(第一次從歐洲轉向美國;第二次從美國轉向日本;第三次從日本轉向亞洲四小龍;第四次轉移到中國),當時,由于巨大的人口紅利,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和優惠的政策支持,使中國逐漸成為世界制造業中心,在中國制造逐漸走向全球制造中心的同時,不斷占領世界市場的同時,中國的商業也獲得了飛躍式的發展,在本土市場也獲得了飛速的發展(開放之初,國人收入普遍較低,低廉價格的產品不僅在國際上有著巨大市場,在國內也有著巨大市場),并崛起了一批知名企業。
但是今天,隨著競爭的升級、消費的升級,中國原有的價格模式,已不能滿足現階段的要求,更對中國企業的商業競爭形成沖擊。
過度價格戰正對中國的上下游產業形成致命影響
作為技術和品牌優勢相對缺乏的中國企業,采用一定的價格戰,對于市場競爭力有一定幫助,但是過度的價格戰,將會對中國的上下游產業形成致命沖擊。
價格戰影響上游產品質量
一分錢、一分貨,過度的價格戰,必然影響質量,影響上游的產品質量,過度的價格戰,企業缺乏好的效益,必然對上面環節進行進一步擠壓,這種擠壓會導致上游環節收益進一步下滑,在這種情況下,自然難以有優質的質量,會引發各種問題。國內目前很多產品質量問題,除了監管力度、職業自覺性缺乏問題外,也與這種價格戰引發也有著一定的關系,過度的價格戰引發某些環節的偷工減料,影響質量問題。近些年一些國產產品在國內消費者心中的信心下滑就與此有很大關系,無論是對目前,還是未來都極為不利。
價格戰影響上游制造企業效益
不否認在制造環節,存在洗牌、升級、淘汰的情況,但是過度的價格戰,同樣也給上游生產廠家造成了致命的沖擊,作為微笑曲線中,本就是收益最低的一個環節,所獲得的利潤遠小于掌握技術、和掌握營銷推廣、品牌運作的企業,而過度的價格戰,下游廠家在過度降低價格的同時,也會把價格的壓力,轉嫁到上游生產環節,進一步壓低上游制造企業的收益,讓上游企業不堪壓力。

價格戰影響下游品牌企業技術研發
過度的價格戰,所影響的不僅是產品質量、生產制造企業的收益,同樣,對下游品牌企業形成負面影響,過度價格戰的結果,就是品牌企業的收益同樣很低,而收益低的結果,就是在技術研發上投入的費用較低,而技術研發想要獲得優勢,往往意味著巨額資金的投入,先進技術和人才的引入,沒有這些,很難。
被稱為國內技術派代表,也是目前最成功的國際化企業華為,它的成功就與其一直巨大的技術研發投入有很大關系,2014年華為研發投入408億元、2015年華為研發投入500億元,過去十年研發累積投入1900億元,這巨大的研發投入,為華為無論是國際市場、還是國內市場的一路攻城略地發揮了巨大作用。
正如任正非所說“低價格、低質量、低成本,會摧毀我們未來的戰略競爭力。企業必須有合理的盈利,才會去持續投資研發。沒有適當的利潤積累,把利潤打這么低的時候,實際上是在戰略上破壞這個產品”
因此,過度的價格戰將會產品質量,影響口碑和市場,對長期形成不利影響,同時對中國的制造業形成沖擊,更為致命的是,對于企業而言,低利潤導致低的研發投入,意味著技術上無法占據未來的優勢,如任正非所說,將會摧毀未來的戰略競爭力,對中國商業的未來是致命的。
過度價格戰還讓中國企業面臨兩個致命沖擊
第一個致命沖擊—制造業的第五次大轉移正在發生
目前,全球產業的第五次大轉移已經是一種趨勢,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正在打折,一方面,部分領域中國的生產成本已經與發達國家(美國等)持平,生產的競爭優勢不在,另一方面,東南亞、以及非洲一些國家的勞動力成本、生產成本已經遠低于中國,例如越南的勞動成本甚至達到中國的四分之一,導致生產制造環節外流越來越明顯,一些跨國公司,如阿迪達斯等,已經將生產環節轉移到東南亞,而且,這種現象未來不會減弱,只會越來越明顯。
面對這種情況,中國的制造業繼續升級,過去那種依靠勞動力成本、人口紅利優勢的低端產業轉移無法避免,中國要努力制造業的附加值,把握住高附加值的生產制造。
第二個致命沖擊—消費者在升級,中國泛中產階級在興起
中國的消費者在升級,中國已經不再是改革開放之初、那種整體收入和消費能力都比低的狀態,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人均收入更是比以前大幅提升,中國人甚至在2014年購買了全球46%的奢侈品,2014年,中國公民出境旅游突破1億次,境外消費超過1萬億,中國人成為了國外不可忽視的消費群體,甚至一些商場都專門推出了針對中國消費者的政策、甚至專門服務的導購。
這些都說明,中國的消費不再是過去的消費狀態,已經有了很大的升級,中國的泛中產階級正在興起。
面對這個沖擊,如果中國的企業不提升產品和品牌的競爭力,提高附加值,將會失去中國市場,中國消費者海外采購消費力證明了中國不是缺乏消費力,而是“中國的產品沒有滿足中國消費者成長、提升的需求”,如果不能提升,將會失去中國市場,倘若不能推出優質、有競爭力的產品,就如如任正非所說,將失去未來戰略競爭力。
最近,頻繁提及的“供給側”調整,強化在供給側發力,也正是針對這一趨勢做出的高瞻遠矚的對策,工信部今年將在供給側改革發力,以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為主線,開展改善消費品供給專項行動,促進輕工、紡織、食品、醫藥、智能硬件等產業創新發展。
中國企業要升級,從價格戰升級成為價值戰否則將失去未來
在一個變化的時代,不進則退,商業競爭同樣如此,企業要學會與時俱進的調整,適應時代的變化。否則,將失去未來。
中國企業要升級就要從價格戰升到價值戰
面對內外競爭變化,特別是不可避免的全球產業第五次轉移沖擊,中國企業要努力提升競爭力,從價格戰升級到價值戰,否則將失去未來!
在制造業環節,減少過去那種依靠勞動力成本、低附加值競爭產業,提升企業的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從低技術含量升級到高技術含量——非一般企業短期內難以提升的競爭力,從而讓制造環節依然保持競爭力,占據中高端競爭環節。
而品牌運營企業同樣如此,提升自己的產品力和品牌力,從價格戰升級到技術戰、品牌戰,當價格優勢失去后,憑借技術和品牌依然擁有優勢、占據市場。
在前三次產業轉移中,第一次轉移的美國、第二次轉移的日本、第三次轉移的韓國,正式通過這種升級,在產業轉移后,憑借升級后的技術優勢、品牌優勢,依然在市場上占據優勢,通過先進的技術和領先的品牌優勢,在轉移生產制造環節后,依然保有優勢。中國也必須完成這種升級!
如不能完成轉型,將失去未來
如果不能完成轉移,下面有更具有價格優勢的東南亞、非洲國家的低成本沖擊,上面不能獲得品牌,有歐美、日韓的品牌優勢沖擊,中國企業和商業將會面臨嚴重壓力。
可喜的是,我們已經看到中國一些企業已經完成了這個轉型,在一些行業、一些領域里,在過去20多年的貼身博弈后,無論是產品技術、還是商業運營能力都獲得了很大的提升,無論是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都成功涌現了一批優秀的企業,如華為更是已經成為國際通信領域的王者。
當然,同時我們看到,很多企業,還沒有明白這種趨勢的變化,還依然停留在過去的狀態,還依然從較低的層面來看待競爭,還沒有構建面向未來的戰略競爭力,價格戰依然在很多行業、很多企業重演,就已經說明了這其中的緊迫性和殘酷性。
切記,過度的價格戰,很容易讓企業失去未來!
無論時代怎么變,產品力、品牌力都是競爭的核心,而過度的價格戰是很難在這些方面構建長期的優勢,失去未來!企業一定要盡快完成轉型,從價格戰轉向價值戰,構建自己的優勢!否則危機越來越嚴重!
低價競爭,捅死同行
近日,網上一則很火的因“低價競爭,捅死同行”的新聞傳遍各大媒體,事情是這樣的:
2017年5月,江西永修一家電動車店的老板大白天被同行用刀捅死。原來一個顧客先是在對面店問換購48V20AH的電池什么價,店主看見是自己的老顧客。就報價400元,誰知顧客還嫌貴,走了。來到對面一家店問價,店老板報價260元換購,成交之后,顧客還跑到對面店質問老板,一樣的牌子別人換購260元,而你賣我400元,我還是你的老顧客,平時還不知道你黑我多少錢?店主一氣之下,從家里拿出一把刀,來到對面店里,連捅三刀,把剛剛換完電池的店老板殺了。

集體加價,共同受益
同樣是江西,再來看另一個集體加價的案例:
以陶瓷企業為例:因環保整治導致的開工不足,產能極速消減;因礦山整治,陶瓷原料漲價;因921限超令,陶瓷運費上漲;各種大環境影響,提價已是必然。3月23日,高安市陶瓷行業協會針對以上陶瓷行業的困境,專門發布《關于“緩解企業生存壓力,統一上調產品價格”》的倡議,產區陶瓷企業積極響應。4月1日起,參加此次調價倡議的企業產品價格在現有基礎上統一上調5%-10%。而這是開年之后產區第三次提價。市場需求決定了產品價格回暖。廠家的良性發展,對于經銷商而言也是一份保障,廠家漲價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是好事。
同樣是面臨企業困境,不同的價格戰產生截然不同的結果!一個是無利可圖,甚至性命不保!一個是各方受益,共同發展!
今年,企業面對如此惡劣的生存狀況,承擔著前所未有的壓力,生意確實不好做!若是選擇“低利潤增大銷量”的運營模式維持生存,就像江西電池案例一樣,不賺錢都要維系客戶、維持生產,競相降低商品的市場價格,有的甚至銷售價比成本價都低。這種行為不僅擾亂了市場秩序,導致優質產品的廠家經營遭遇困境,同時更是加快了中小型塑料屋面廠家倒閉的速度。這種“亞健康”運營模式最終會成為企業的致命傷害,所以部分中小型企業只能得到被市場淘汰的結局。
經銷商
“搶別人的單,斷自己的路!”
打價格戰猶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低價競爭受傷吃虧的最終還是企業自身,無經濟效益甚至虧本經營,這樣的經營模式持續不了多久,而且在行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企業也喪失了從產品開發、工藝創新等方面提升的能力,其發展道路只能越走越窄,到頭來會發現這是條死胡同,只能造成惡性循環,自取滅亡。
消費者
“買的永遠沒有賣的精”
不管什么樣的產品,總有更低價格的產品出現。不管下游的用戶給出的價格有多低,總有人會接單。從生產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價格根本無法保證利潤率,如果他們能做,那也肯定是在原材料和工藝上偷工減料了。”長此以往,行業的健康發展勢必受到威脅,中國制造的影響力一定會下降。
“一分錢一分貨”
這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規律,低價換來的只能是劣質產品。惡性低價競爭不僅擾亂各行各業的行業秩序,更是侵犯了客戶的切身利益,不考慮實際的性價比,最終損害的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