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進一步推進我市建材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轉型升級發展步伐,按照市政協常委會安排,在陳永慧副主席帶領下,政協學習委組織部分政協委員,會同市工信委、市發改委、市國土局等部門的同志,深入武功縣、渭城區、禮泉縣、乾縣等縣區,通過現場調研、召開座談會、聽取匯報等形式對全市建材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進行專題視察。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建材產業現狀
建材產業是我市的傳統支柱產業,是我市實施“1113”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市建材產業以傳統建材產品為主,主要包括水泥、玻璃、建筑陶瓷、玻璃纖維、水泥制品、墻體材料、建筑防水保溫材料、裝飾裝修材料、建筑石材和砂石等產業門類。如今已初步形成了一批以水泥、玻璃、墻體材料、商品混凝土、水泥制品等為主的建材企業群體,為我市經濟建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截至目前,全市共有643戶建材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建材企業123戶。2015年,全市建材產業實現產值264億元,增長9.5%。 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量的8.3%。截止今年8月份,建材產業完成產值189.5億元,同比增長11.9%,占全市規模工業總量8.7%。
(一)水泥。水泥是我市建材行業的主導產業,在近十年來的淘汰落后產能中不斷發展提升壯大。2015年,全市有水泥企業11戶,水泥產量1025萬噸,占全省水泥總產能的17%,位居全省第2位,是冀東、海螺、聲威等大型水泥集團的重要生產基地。其中,海螺、冀東、聲威生產水泥837萬噸,占全市水泥總量的80%。

(二)玻璃。我市玻璃工業是我省關中、陜南兩個區域市場的主要生產供應基地。2015年,平板玻璃1252萬重量箱,(1萬重量箱約為50萬公斤)玻璃包裝容器27萬噸,玻璃纖維紗4179噸。其中,興平臺玻生產平板玻璃773.6萬重量箱,實現銷售收入4.5億元。陜西藍星玻璃生產鍍膜玻璃377.9萬重量箱,實現銷售收入2.2億元。兩戶玻璃生產企業年產銷率均在80%以上。彩虹集團的電子玻璃產品在國內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國內首家薄膜晶體管顯示器(TFT-LCD)用玻璃基板制造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也是我省重要的太陽能光伏玻璃生產基地;華特玻纖是國家定點為航天軍工配套的高性能特種玻璃纖維生產企業。
(三)商品混凝土。商品混凝土是為了適應城市現代建筑的需要,在國家發展應用散裝水泥,節約能源資源,減輕環境污染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從建筑業中分離出來的一個新興產業。我市商品混凝土攪拌站從無到有,快速發展,成為建材行業的第二大產業,分布于全市13個縣市區。目前全市已有商品混凝土攪拌站企業37家,從業人員2000多人,年混凝土攪拌能力2600萬立方,為我市散裝水泥的推廣應用,節能減排,減輕環境污染,提高建筑施工速度,保障建筑物質量,解決勞動就業,增加稅收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四)墻體材料。我市制磚資源豐富,按生產原料分有粘土類、煤矸石類、混凝土類;按品種有實心磚、空心磚、砌塊等品種。目前,我市有磚瓦廠531家,年生產磚50億塊,瓦0.6億片,瓷質磚1400萬平方米,空心磚產量逐年提高。新型節能建材產業發展迅猛,加氣混凝土砌塊、混凝土復合保溫砌塊、混凝土標磚、多孔磚、節能門窗、保溫隔熱涂料等企業達到100余家50多個品種,覆蓋標準節能建筑達1000多萬平方米,節約能耗成效明顯。鋼構產業快速發展,已成為我市優勢和特色產業。
(五)采石采沙。目前,全市實有礦山采石企業59家,主要分布北部“旱腰帶”地區,開采面積16平方公里,年采石3800萬噸,從業人員近4000人,有力地支撐了基礎設施建設。采沙業主要分布在渭河、涇河、灃河流域,經過幾輪整合,剩余50家企業繼續持證開采,年采沙量500萬方。
(六)其他建材。我市的水泥制品企業點多面廣,大多分布于城鎮周邊,主要生產涵管、小規格輸水管、道緣石、行道磚、綠化磚、場地磚等產品。管樁業也有一定地發展,年生產能力200萬米。雨虹防水材料有限公司、龍新防水材料有限公司等10戶防水材料企業,年生產防水瀝青卷材2154萬平方米。陶瓷企業有咸陽中陽陶瓷有限公司、三原新奇陶瓷有限公司、咸陽三洋陶瓷有限公司等4戶陶瓷企業,寶塔山油漆是陜西建筑油漆涂料產業的重點骨干企業。?
二、存在問題
我市在建材產業供給側改革中積極轉變發展方式,以提高生產水平為抓手,不斷優化產業結構,以提高企業市場競爭力為重點,鼓勵企業創新發展,培育發展新動能,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集中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產業結構不合理,轉型升級壓力大。在整個建材產業中,傳統產業比重大、新型產業占比小。現有建材產品大多數是原料型初級產品,缺乏深加工,而且品種少,配套率低,總量不足。在建材品種中,全國三大部類建材產品 2000多個品種,全省350多個品種,我市只有60多個品種。在水泥品種中,只有普通硅酸鹽水泥一種。新型建材除加氣混凝土砌塊、混凝土多孔磚外,輕質、環保、節能、先進的墻體材料產品數量少。傳統行業出現產能過剩,供需矛盾突出,轉型升級緩慢。
(二)企業數量多,龍頭企業少。從企業規模上看,企業數量多,龍頭企業數量少,資源利用效率不高,市場競爭能力不強。除水泥企業形成一定技術、規模外,其他行業幾乎都是小型企業,有的還屬于作坊式生產。由于企業規模小,龍頭帶動弱,設備簡陋,技術水平低、管理差,導致企業經濟效益不理想,抗風險能力低,發展壯大艱難。
(三)產品層次低,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我市建材行業仍屬于資源性初級加工業,缺少高品位、高檔次、高附加值的產品。整體上產業鏈位置偏上游,價值鏈偏低端,發展方式偏傳統,產業發展版圖仍被固定在狹窄的空間內。長期以來發展資源依賴性建材產業,重視生產加工環節,在資本、技術、信息及人才等高端生產要素積累方面比較薄弱,創新能力不強,新產業、新產品更新換代緩慢,專利技術少,發展潛力不足,傳統競爭優勢減弱,新的競爭優勢難以形成。
(四)節能減排壓力大,可持續發展空間小。建材行業總體能耗高,排放大,每年排出的大量廢氣、廢渣、廢水對環境影響很大,節能減排任務重。建材行業又屬資源消耗型產業,我市水泥每年要消耗石灰石上千萬噸。除此之外,資金也制約了建材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建材企業貸款難問題突出,很多企業“不缺技術不缺市場,就是缺少資金”。各縣市區用于配套中省扶持企業的資金難以到位,企業融資面臨較大困難,大多企業用于技術改造和資源綜合利用資金減少。
(五)行業規劃不足,集約化生產不夠。全市建材產業總體上缺乏行業發展規劃和中長期發展計劃的指導,縣市區“各自為政”,處于無序發展,布局散亂,集約化程度不高。部分企業管理方式落后,做大做強困難。大項目入駐少,淘汰落后小產能緩慢,對新型綠色環保建材產業及高新材料扶持政策不到位。
三、意見建議
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和轉型升級步伐的加快,進一步推進我市建材產業快速、健康、可持續發展,堅持“增量、提質、促效”的發展思路,實現建材產業發展綠色化、生產智能化、產品高端化。
(一)科學規劃,推進生產園區化。一是科學布局建材產業,引導企業向園區集中。根據現有產業實際,綜合考慮建材行業的各方面要素配置,在全市科學布局水泥、玻璃、管材等產業,為塊狀發展、集群發展、規模發展奠定基礎。縣市區根據資源狀況,采取“關、停、并、轉”,引導企業進入園區。二是加大企業整合力度。對市場競爭力弱的小企業,鼓勵以“大魚吃小魚”的方式并購,整合優勢資源,提高市場競爭力。開展企業集中與合作,加速產業集聚、專業化分工,不斷完善產業鏈。秦都、渭城重點發展新型綠色建材產業,關閉一切粘土磚瓦業。中部地區依托旱腰帶石灰石資源,重點發展水泥產業,向高端化邁進。玻璃產業重點做大做強藍星、臺玻企業集團。北部地區重點依托煤矸石等資源,打造新型墻體材料基地。三是培育壯大龍頭企業。著力供給側改革,水泥產業要重點支持和發展年產1000萬噸的企業。磚瓦產業要重點支持和發展年產1億塊的空心粘土磚廠。四是大力招商引資。大力引進中材等大企業集團,來咸投資,壯大咸陽這一支柱產業。
(二)加大創新,實施品牌特色化。一是發揮資源優勢。充分發揮我市境內石灰石品位高、資源豐富,加大新技術的開發應用力度,關停一批資源浪費大的小企業,做好節能降耗文章。二是發揮市場優勢。設立咸陽建材產品展銷市場,做大做強咸陽建材品牌,(如咸陽高科管業、陜西凝遠綠色建材)讓全國、全省認可咸陽建材,形成“買建材到咸陽”的共識。 發揮傳統建材產品在省內外、國內外的“知名”優勢,做好品牌,除繼續打造水泥、玻璃、管材等知名品牌外,要充分發揮馳名商標的帶動作用,著力培養一批在省內、國內甚至國際上都能叫得響的品牌。三是加大企業自主創新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建材企業設立技術研發中心,研發新產品。加強與科研院校聯合,利用西安高院的科研優勢,研究新產品,開發新技術。水泥行業要重點發展干法水泥。玻璃及其他建材要重點開發和生產優質浮法玻璃、高檔工程玻璃、鋼骨架復合管、新型管材等產品。四是創新營銷方式。利用三維圖像進行產品的整體效果展示,利用互聯網進行與顧客的互動營銷,設立“咸陽建材網”,集中宣傳咸陽建材,發展網上營銷。
(三)創優環境,實行管理規范化。一是打造“誠信平臺”。各縣市區主管部門要深入企業,了解情況,建立企業“誠信檔案”,為企業打造誠信平臺,讓企業良性發展。二是鼓勵企業錯位發展。要通過加強產業調控,引導過剩產業、產品的生產企業轉產。鼓勵有條件的企業發展優質品牌,提高科技含量,開發高端產品。三是解決企業難題。著力解決企業貸款難的問題,要繼續加強銀企合作,發揮銀企聯席會議制度的作用,建立銀企洽談合作機制,強化中小企業擔保機構的擔保能力。創造條件,扶持企業上市。四是發揮行業協會作用。行業協會要做企業合法利益的“代言人”,以行業協會的名義保護會員的正當利益,促進行業良性發展,使企業形成“有困難,找行會”的共性思維,辦成單個企業難以辦到的事情。開展經常性的調查,為會員企業提供本行業發展規模、產品結構、質量水平、裝備情況、人員素質與企業需求等方面的情況,邀請專家論證,制訂行業發展規劃,為企業發展壯大提供優質高效服務。
(四)節能減排,實現發展綠色化。一是大力推進綠色建材生產和應用,創造與引導新的需求,盡快制定開發綠色建材產品、拓展增加綠色建材應用領域的實施方案。二是加大先進節能環保技術、工藝和裝備的研發力度,大力研發推廣余熱回收、水循環利用、原燃料替代、脫硫脫硝除塵一體化、水泥窯協同處置等綠色工藝技術裝備。三是對現有資源、能源利用水平達不到行業先進水平的,對環保達不到國家標準或在標準邊緣上徘徊的,對功能單一不具有集成配套的企業用先進技術加以改造提升,對新增企業,必須達到低能耗、低排放的標準。四是落實國家資源綜合利用政策。鼓勵支持企業發展循環經濟,幫助企業策劃包裝好相關項目,爭取更多中省項目資金支持。五是加強監管。公開出讓采礦權,按照“綠色礦山”和“綠色建材產業基地”建設標準,嚴把新立礦山準入關。嚴格執法,杜絕一切亂開礦,亂建磚場,亂布點,重污染現象,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