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我國經濟下行壓力較大,玻璃深加工行業面臨原材料提價,用工成本增加的難題,再加上政府環保執法力度的加大給玻璃深加工企業的發展帶來了困難,如何破解發展困境,在新形勢下求得生存和發展?
目前國內大部分企業還在打人海戰略,要實現每日產1000平方米的產能,門窗工廠就需100員工,而所創造的利潤僅夠支付員工的工資,加上沒有先進的設備,產品合格率出產率低,這就是企業領導由于投資思路不對,企業發展理念不先進,加之打價格戰,所造成的企業后勁乏力。
山東的滕州市港派家居有限公司在面對行業發展的困境時做出了2項重大的調整,使企業進入了一個良性發展的軌道,第一個調整:極力開拓國際市場,2年前公司的產品主要以國內銷售為主,出口只能達到10%左右,不但價格低,貨款回籠也不理想,經過2年國際市場的大力拓展,現在出口已占到了70%以上,貨款回籠好,加之人民幣的不斷貶值,產品的利潤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第二項調整:采取機器代替人進行生產,公司原有120人,現在只有80人左右,但產量依舊得到了提升。據介紹,原來一條清洗覆膜線過去需要8個人,其中上片需要4人,覆膜、包邊和下片需要4人,但從去年開始使用安徽精菱的一套上下片生產系統,包括一臺全自動上片臺、一臺過渡臺、一臺下片臺,現在只需要2個人,這兩個人主要工作是覆膜和包邊,如果只進行清洗則整條線不需要人,真正地實現了“人去吃飯了,機器還在干活”,這也是企業最喜聞樂見的事。
可見在這步履維艱的發展環境下,即使大部分企業都在夾縫中求生存,也依然能有企業突圍而出。首先企業必須要改變老式的發展思路,而走出困難的唯一辦法只有創新,做出自己企業獨有的特色,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工業4.0的思路,才能打造企業牢不可破的戰斗基礎。
工業4.0是世界第三次工業大革命,從手工勞動轉化成為機械勞動乃至全機械化操作,發展到智能化,智能化進展到全空間系列鏈接的自由操作王國,達到系統產能只管機器不管人的控制系統。

何推進工業4.0發展,國內就有很好的案例,中國的福耀玻璃浮法廠從爐窯進料就采用機械手上料,中途自動傳輸數據線控制,直至成品玻璃按尺寸分裝,一條日產1000噸的生產線只需8個技術工人,3萬平方米廠房幾乎不見人影,都在控制室里操作監控,可謂是無人化車間,這是世界最大的汽車玻璃生產線,每日產1萬臺汽車玻璃,全方位機械手操作,流程順當,產品從原料到成品倉儲全由計算機中控室掌握,年產值已達十億。
目前我們各企業需要的是高新技術、提高生產產能、降低用工成本、提高生產效率和產能比。數據顯示,美國企業每年人均創造10-100萬美元,而我們國內僅能創造人均5-50萬人民幣,甚至有50%的企業在虧損經營,如果玻璃深加工企業,原年產值5000萬需要用一百幾十個員工來創造,而采用工業4.0模式,生產人員可降低70%,用30人就能創造5000萬的產值,會算賬的老板們也會知道,如果產能再增加一倍,企業最后的效益還能提高4倍。
舉個例子,在湖北武漢的一家玻璃深加工企業,日產量1600方左右,原來需要切裁工8人,使用了安徽精菱的一條切割線以后,只需要2-3個人,而且每天下午3、4點就可以把當天玻璃切完,這意味著玻璃的利用率由人工切裁時的91%提高到智能化后的94%以上,每天可節約玻璃1000元,每個月就節約近3萬元,加上節約的人工工資,每個月節約可達6萬元。
這就是通過工廠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轉變成新式工廠,以此來保證利潤,如此,企業的未來也可以與社會變化相抗衡的,并做強做大。

4月18日,作為玻璃切割設備行業領軍企業的安徽精菱玻璃機械有限公司召開玻璃冷加工鏈新產品發布會,展示了集合從原片上料、切割、掰片、中轉、半成品上料、磨邊、自動堆垛一系列玻璃冷加工自動化連線設備,用事實闡述了智能設備代替人工的企業發展方向。
安徽精菱董事長徐金陵表示,精菱歷經品牌戰略、多元化發展戰略、國際化戰略、全球化品牌戰略四個發展階段,2016年進入第五個發展階段:網絡化戰略階段,與此同時,精菱也實現了從玻璃機械深加工一線品牌向玻璃深加工冷加工段智能型企業戰略升級。
這不僅夯實和提升了安徽精菱在玻璃行業中的綜合競爭實力,更能為玻璃深加工行業企業提供有活力、有創意、成熟的工業基礎,推動玻璃深加工行業完成高效高質的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