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落選國家中心城市的合肥,卻被更大的驚喜擊中。
1月11日,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獲批,目前全國范圍內有此殊榮的只有北京、上海兩座超級城市,這標志著合肥這個中部省會多年經營的“創新高地”之稱將更加名副其實。
合肥在全國創新大格局中看齊京滬,為中部先進制造業之爭再添變數。在最新下發的《促進中部崛起“十三五”規劃》中,中部地區承擔著“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的使命,這是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承載地。
其中,武漢的光電制造、鄭州的裝備制造領跑全國;長沙在工程機械、材料領域具有強大創新能力;合肥作為后起之秀,坐擁中科大強勢資源,現又有“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傍身。
中部的創新之爭,勢必比過去更激烈。

研發投入占比合肥最高
從合肥、武漢、鄭州、長沙四大省會的研發投入占GDP比重上,或許可以管窺其科研實力。
數據顯示,2015年,武漢研發投入占GDP比重為3%,長沙為2.9%,就高校資源而言,武漢擁有7所985、211高校,長沙擁有4所,優質教育資源豐富。
與此同時,比較引人注目的是合肥對于研發的投入達到了3.2%。與其他三個城市相比,合肥的經濟體量雖然處于末位,但科研投入的比例是最高的。
近年來,有“科教之城”稱號的合肥在支持科研發展上動作頻頻,其表現之一就是積極與高校合作。
1970年初遷至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在此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并未在合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隨著安徽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中科大的科研富礦作用被充分發揮。
從2012年中科大先研院在合肥建設,到此次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獲批,中科大在其中能量巨大。
截至2015年,合肥有高等院校59所,國家實驗室3所,國家重大科學裝置4座,中央駐合肥科研機構9家,國家重點實驗室12個,是僅次于北京的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布局重點城市。
相比上述三座省會,鄭州在科教資源短缺、僅有一座211高校的情況下,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也不高。2015年該項投入占GDP比例為1.6%,實際投入117億元。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所所長馮德顯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河南發展最大的短板就是科教,只有把科教放在超強位置,經濟才能更好發展。”
河南當地某高校的博士生導師也向記者透露,他在河南大學當了5年博士生導師,卻沒有分到過一個博士生指標。
“說來非常慚愧,河南全省的博士生指標還不如一個武漢大學。教育資源的短缺導致我們的人才只能從外面引進,對河南發展非常不利。”他說。
2016年下半年,河南省有關領導也曾公開表示:“就我省發展而言,還面臨不少困難和問題,特別是科技發展基礎薄弱、創新人才短缺、創新平臺不多、創新主體不強等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
針對這樣的現狀,鄭州最近發生的一件大事是“牽手”中科院,建設中國科學院鄭州工業先進技術研究院,這在當地被視作科創發展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
在合肥中科大先研院落地四年多以后,中科院鄭州先研院落地河南,爭取“國字號”研究院,或許為鄭州補足科教短板另辟蹊徑。
瞄準制造業中心
研發投入最終要落地到產業產出,《促進中部崛起“十三五”規劃》提出,中部地區的一個重要定位即“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以鄭州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規劃也于近日印發,并再次提到“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定位。
從數據上看,2015年鄭州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5億元,領跑中部,制造業體量已排在前列。
河南省科學院地理所所長馮德顯表示,鄭州產業結構較為復雜,制造業、機械、食品加工、新材料、電子信息技術等產業在全國都有影響力,是支撐產業結構調整的力量。
“相比鄭州,武漢在裝備制造、軌道裝備、船舶設計方面更有優勢。”湖北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此前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說。
武漢其實早就瞄準了全國先進制造業中心的定位。2016年2月,武漢出臺的《武漢制造2025行動綱領》就提出,要在2025年,全面建成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并指出,武漢已進入“國家先進制造業中心”攻堅階段,在規模總量、創新能力、質量品牌上與先進城市存在差距。
把目光再聚焦長沙和合肥。從規模工業總量看,長沙于2015年加入規模工業“萬億俱樂部”,合肥以9312.8億元稍稍落后。但從工業增加值增速來看,合肥以11.3%排在首位。兩個中部省會同樣在未來規劃中提及制造業中心建設。
新興產業同質化
具體到產業布局上,從各地政策來看,安徽、河南等都提出全面升級制造業,在繼續深挖能源開采設備、煤化工裝備、農機裝備等原有優勢產業潛能的同時,發展重點拓展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藥、信息技術等產業。
據安徽經濟研究院產業所所長周云峰介紹,目前,合肥在集成電路、光伏產業、智能語音、新能源汽車、公共安全等領域保持國內領先。新型顯示、機器人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區域集聚發展試點,科大訊飛、江淮汽車、科大國盾等一批合肥本土的知名企業已成長為智能語音、新能源汽車、量子通信等領域的翹楚。
數據顯示,2015年,合肥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增加值698.7億元,增長21.9%,快于規模以上工業10.6個百分點,對規上工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4.2%,有力地支撐了合肥市經濟保持10.5%的較快增長。
鄭州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取得了不俗成績。2015年,汽車及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生物醫藥四大戰略性產業占全市工業比重提升了2.6個百分點,傳統高耗能產業比重降低了2個百分點。七大主導產業投資占工業投資的比重達到78%,千億級主導產業達到5個。
“相比鄭州、合肥,長沙和武漢自主創新的任務要更多一些。”秦尊文在談及中部幾個城市未來產業布局時表示。
數據顯示,武漢和長沙在高新技術產業確實有所領先。2015年底,武漢的高新企業的入駐數量達到1529個,領跑中部,與此同時,鄭州的高新企業數量僅為465個。從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來看,長沙以8611.3億元排在第一位,并實現了17.8%的較高增速。
未來,武漢將圍繞信息技術、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重點領域,實施戰略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具體而言,未來將建設國家存儲器基地、新能源汽車產業基地、新型航天技術產業基地,發展新一代顯示技術,壯大生物醫藥、高檔數控機床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構建“傳統支柱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有機銜接、持續升級迭代的產業體系。到2020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1.65萬億元。
不過,同為各地布局的重點,中部省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同質化現象也不可忽視。
周云峰認為,雖然有些產業表面看是一樣的,但實際上分類非常廣泛。企業現在競爭激烈,都在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慢慢地會和整個周邊地區形成產業鏈配套關系。要提醒各個地方防止產品同質化,但更重要的是企業強調圍繞自己的核心產品,通過知識產權、專利技術,形成產品的系列,進而實現產業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