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初,在杭州舉辦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上,祁縣玻璃器皿驚艷世界——此次峰會國宴上所用的玻璃器皿,包括宴會用紅酒杯、白蘭地杯、白酒杯、茶具、水杯等17款計4萬余件產品,全部出自祁縣天久玻璃制品有限公司。
祁縣是我國有名的“玻璃器皿之都”,擁有全國最大的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生產出口基地和手繪加工生產基地,其產品有40個大類、6000多個品種,暢銷以歐美市場為主的全球五大洲80多個國家和地區。玻璃器皿產業作為我省重點非煤產業之一,使得祁縣在縣域經濟發展中具有了鮮明的典型性、代表性。

“目前全縣共有玻璃器皿生產企業38戶,年產值超過21億元,產值占全縣工業總產值的40%,產量約占全國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總量的45%,其中人工吹制高腳杯約占全國總量的80%,成為在國內具有主導地位、在國際市場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玻璃器皿產業集聚區。”祁縣政府的一位人士說。

不僅僅如此,玻璃器皿產業在民生上的貢獻更大。
玻璃器皿是國家鼓勵扶持發展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一盤圓爐就可安置100多名勞動力。祁縣全縣玻璃器皿行業共有2萬余名從業人員,玻璃器皿及配套企業務工人員占全縣工業企業用工總數的70%多,每年為農民提供工資性收入4億多元,占全縣農民人均收入的41%,在一些鄉鎮占到70%以上,為全縣近2萬戶家庭、近8萬人口提供穩定的收入來源,是全縣的第一大支柱產業。
配套產業的力量也同樣巨大。
祁縣現有玻璃器皿產業配套企業85戶,其中紙箱包裝企業發展到10余戶,從業人數近1400人,年產值達1億元以上;泡沫包裝生產企業10戶,從業人數280余人,年產值3000萬元;耐火材料企業7戶,從業人數260余人,年產值3000余萬元;化工原材料供應企業發展到近10戶,年銷售收入3000余萬元;燃氣供應企業8戶,其中天然氣供應企業1戶,氧氣生產企業2戶,液化氣罐裝企業3戶,氧氣、乙炔氣罐裝企業2戶,年銷售收入2000余萬元;蠟燭加工企業、鐵藝生產企業、手繪、描金、彩繪、貼花、噴色、磨花、刻花、烤花企業、模具生產企業等共40余戶;為企業提供原材料運輸及部分產品銷售的運輸車輛發展到1000余輛,年收入超過2億元。

正是因為如此,祁縣縣委、縣政府愿意把更多的精力花在這個刀刃上。
縣委書記吳文勝等深入38戶企業進行調研,分層次組織玻璃器皿大中型企業和小微企業召開了五場座談會,并帶隊赴省城專題聽取省相關部門關于玻璃器皿產業發展的建議,多方征集促進產業發展意見,為產業發展匯聚了新的動力。他們出臺《振興玻璃器皿產業實施意見》,從整合壯大、技術創新、市場建設、品牌培育、管理創新、人才培育、金融創新七個方面提出了27條具體措施;確定并實施了大華進口設備國產化研發、宏藝高檔玻璃酒瓶礦泉水瓶生產線等12項總投資達16.8億元的生產經營項目;確定了總投資3.9億元的玻璃器皿商貿城、玻璃學校、玻璃器皿研究所等12項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工程,祁縣國家級玻璃器皿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取得國家級實驗室資質認證,免費為本地企業進行檢測;在財政資金緊張的情況下,祁縣把玻璃器皿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由每年500萬元提高到2000萬元。
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力促玻璃器皿產業轉型升級。今年,在歐美經濟復蘇和人民幣匯率下降的大背景下,近期祁縣玻璃器皿產業每天運出貨約40大柜玻璃器皿,同比增長30%。預計全年行業出口交貨值將比去年增長20%左右,產值可增長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