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雖然現如今東北玻璃市場供需結構相對平衡,但是也難以抵擋外來低價貨源的沖擊。此次調研記者了解到,東北玻璃與沙河的正常價差在200元/噸左右,沙河的玻璃一旦進入東北,東北地區的玻璃企業老總便會“眉頭緊鎖”,隨時要做好“應戰”的準備。
“盡管區域間的生產企業在價格和產品品種、規格等方面有聯動效應,但是也會存在競爭。尤其大部分生產企業的產品基本相同,需要依靠自身的競爭優勢取得領先地位。”張駿說。
調研中記者發現,在玻璃市場整合過程中,北方市場尤其是東北地區的玻璃企業已逐漸認識到市場平衡、產業升級、產業鏈拓展等方面的重要性。其中,玻璃生產企業不再一味地通過產能擴張、價格競爭來爭奪市場份額,而是通過產品精細化、差異化來競爭,通過發展深加工來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利潤。同樣,玻璃深加工企業資金管理意識逐步提高,在選擇訂單方面也表現得更為謹慎,同時通過加大研發力度提高產品的競爭力。
“對于未來,我們認為在普通玻璃上找出路沒有實際意義,經過這段時間出口的變化,我們想把加工玻璃的出口也帶動起來。”趙曉亮說,從今年春節后開始籌備制鏡和一些夾膠生產線,這樣可以消化一條玻璃生產線近四分之三的產能。“不管以后市場行情走好還是走壞,東北地區會保持貨源短缺或者是微缺的狀態。”
作為東北地區典型的玻璃深加工企業代表之一,本溪至善鋼化技術玻璃有限公司依托玉晶原料基地,致力于就地就近做大做強玻璃產業。“目前,玻璃企業已經著眼于更廣闊的領域,比如新型強劑材料、硅酸鹽技術,在‘一專’的基礎上力爭‘多能’。”本溪至善鋼化技術玻璃有限公司負責人李彥雙表示。
在李彥雙看來,去庫存實際上就是找出路、找替代。“隨著櫥柜、菜板、加熱板、面板等新興需求出現,家裝玻璃未來需求會越來越大。”
目前擁有四條生產線的耀華玻璃集團,有兩家全資子公司。其中,一家北方公司有兩條顏色玻璃生產線,現在做的是茶玻和福特藍;另外一家公司是秦皇島弘耀節能玻璃有限公司,有兩條白玻生產線。這四條線年產能大概在1380萬重箱。“后期操作以保持產品價格穩定為主,及時調整生產品種,通過品種調整保持價格穩定。”曹紅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