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柯橋發布記者前往“迪飛新材料”,步入一個玻璃的“膜”法世界,看它如何以技術創新引領制造升級,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生產更多的智能化、綠色化高附加值產品。
賽道突圍 實現從“0”到“1”
在紹興迪飛新材料有限公司的產品展示廳內,依次陳列著電致變色材料、智能動態調光薄膜、智能光電材料等一件件充滿“未來感”的產品,它們見證了公司產品的迭代更新,以及從“0”到“1”摸著石頭過河的艱辛。
一直以來,智能動態調光薄膜產品多依賴于進口且技術門檻極高,是一片極富挑戰性的“藍海”。2019年,“迪飛新材料”總部落戶柯橋,并陸續在全國東部和南部地區打造起研發中心及生產基地。公司匯聚了知名長江學者以及多名博士、碩士等專業人員。

“智能動態調光薄膜是一種將極化晶體粒子和高分子聚合物相混合而成的光電薄膜,在此基礎上,通過高溫高壓夾膠,最終形成智能光電玻璃產品。”“迪飛新材料”總經理胡志誠為記者演示了智能動態調光玻璃的神奇:只見他按動遙控器,短短1、2秒鐘后,玻璃便迅速完成從明到暗的變色過程。
胡志誠介紹,智能動態調光玻璃能夠在電壓下進行光線透過率的無級調節,可實現最低0.2%、最高68%的可見光透過率,最大變化率達到近350倍調光比,可迅速實現明暗間的無級調節,從而營造出室內采光最為舒適的生活環境。
“核心技術沒有捷徑可走,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胡志誠說。近年來,公司投身智能網聯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致力于提供集信息交互、視窗等功能于一身的玻璃解決方案,讓玻璃“更聰明”。如今公司已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近40項,實用新型10余項,其中已授權國際專利1項、國內發明專利14項、國內實用新型專利10項。
技術攻克 跨越“10的九次方”
隨著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市場對產品品質的需求也逐漸增高。“如何把一個從納米級的材料做成一個米級,甚至數百平方米級的薄膜,去對材料進行組裝、加工、成型,這一直是很難越過的門檻,相當于‘跨越10的九次方’,實現從小試階段到產品量產再到生產線的躍升。”胡志誠說。

“智能調光玻璃和普通玻璃區別很大,其精細程度遠超普通玻璃,材料不能僅依賴于市場供給。”“迪飛新材料”研發經理羅威表示,只有根據市場多樣化需求,多層次、多維度地持續深度優化產品,才能解決生產難題。
“迪飛新材料”在技術攻關時,主要是抓“一升一降”。“通過改進核心材料中納米棒的微觀結構,我們實現了更寬泛的透光率調節。”羅威介紹,不僅使得透光率從原來的1%~40%,拓展到了現在的0.2%~68%更大的區間值,同時,為了使產品看起來更具通透感,他們把霧度從原來的5%降到了現在的2%左右,給客戶帶來了更好的視覺體驗。

為進一步探索創新領域,“迪飛新材料”始終在不斷運用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計,努力打造卓越品質,尋求技術突破的同時,把握市場前沿趨勢。比如在汽車領域,智能動態調光薄膜的引入極大地提升了駕駛安全性和舒適性。當車主在駕駛過程中遭遇強烈陽光時,只需輕觸按鈕,玻璃即可迅速變暗,有效減少眩光干擾,保障行車視線清晰。此外,在室內裝修方面,電致變色調光玻璃能夠實現陽光與隱私的靈活切換,“遮陽不遮景”,通過屏蔽部分紅外線減少熱輻射及傳遞,起到節能降耗的作用。
掘金“藍海” “柯橋智造”引領行業未來
無論是從節能建筑還是交通工具舒適體驗,或是高端裝備的智能顯示,智能動態調光玻璃正在多元領域展現出巨大的價值。

“它不僅是一種新型材料的崛起,更是科技與需求緊密結合的成果。”胡志誠告訴記者,據權威數據預測,2027年全球電致變色玻璃行業的市場規模將達到300億元,年增長率為17.2%。
“這一數據表明,智能動態調光玻璃的市場潛力巨大,其應用的廣度和深度無疑將持續拓展。”胡志誠說,發展新質生產力就是堅持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當然,好工藝加好產品才有好的市場前景。目前公司年產能達5萬平方米,眼下正在新上生產線,爭取明年有更大的生產規模。接下來,公司還將繼續拓寬智能調光玻璃應用領域,朝著多元領域不斷延伸,同時為未來建筑可持續發展提供有效解決方案,向世界展現“柯橋智造”的魅力。
只有不斷推動企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升級,產品才會擁有競爭力,這已成為柯橋區眾多新材料行業企業的共識。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我區重點推進以“功能性新材料+光學膜材料+碳纖維”為主的新材料產業,全力打造先進纖維和復合材料“萬畝千億”新產業平臺,也形成了以“原料生產+纖維制備+復合材料+設備制造+科創平臺”為核心的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