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被懷疑操縱玻璃期貨價格和惡意逼倉的機構,則是如意集團(000626.SH)下屬子公司遠大物產。對此,記者11日向遠大物產方面進行求證,但是該公司人士以“不便回應”為由拒絕了采訪。
不過,微博截圖顯示,遠大物產研投中心總經理石哲明在朋友圈里回應,“這次上頭條居然是我幾個月沒看沒做的玻璃,實名舉報證監會說我操縱市場……我只好呵呵了。”

不過,截至發稿,記者未能就上述言論聯系到石哲明求證。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注意到,在上述舉報信發布后,玻璃主力合約在10日、11日連續回落,11日1609合約跌幅更是達到3.31%。
鄭州一家期貨公司營業部經理11日對記者表示,從舉報材料列舉的各項數據和邏輯來看,李直是一名很資深的投資者,沒有四五年的交易經驗做不出這樣的判斷,但基于目前的材料,尚不能確定遠大物產存在逼倉行為。
“逼倉”風波始末
“近幾起逼倉事件,多是企業計劃被打亂,或者利潤受到威脅而舉報投資公司的,個人投資者都是愿賭服輸,像這種公開舉報的情況特別少見。”上述營業部經理告訴記者。
相比于關注度更高的螺紋鋼,玻璃期貨今年雖然未出現暴漲局勢,但是自5月底以來穩步走高,相應的主力合約1609也從950元/噸附近最高上漲至1227元/噸。
尤其是在8月9日,玻璃1609合約更是以漲停報收,而這也成為了李直質疑存在資金操作的原因之一。武漢投資者馬浚(化名),現年28歲,玻璃1609合約漲停當天爆倉,虧損金額達50萬元。對于虧損的細節,他并不愿過多向記者透露,“現在已經心灰意冷了,以后不想再踏入這個市場了。”
“8月9日,武漢長利玻璃現貨折合盤面1070元,大部分折合盤面在1110至1130元之間,而且成交清淡。而玻璃09期貨盤面居然到了離譜的1227元,8月9日全國(編者注:現貨價格)比上一日僅僅普漲10元,玻璃期貨價格卻漲了70元。”李直在舉報信中指出。
不過,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了解到,在期貨市場上,“期現背離”的情況常有發生,資金的推動作用下,甚至還會出現期貨價格上漲,現貨價格下跌的情況。
“就玻璃而言,期現價格并不完全一致,期貨價格短線波動較大,不好以此做出參考。”華北一位玻璃交割庫人士11日指出。
李直則認為,“玻璃期貨從上市到現在,如果沒有投機盤參與,進入交割月時都是處于貼水狀態,但是在9日漲停期間,1609合約竟然升水達20%,所以推斷有大資金進行操作。”
舉報材料指出,多頭建立的持倉總量遠遠超過市場可供應量的買單,把目前所有的交割庫庫容翻倍都沒有盤面上這么多貨。多頭利用倉庫庫容不足和自己的資金優勢,迫使空頭無法交出足夠的倉單,顯然存在逼倉行為。
據調查,自8月以來,玻璃注冊倉單數量確實出現大幅上升。數據顯示,武漢長利、河北德金等交割庫注冊倉單共計2608張,到8月10日時倉單數量已上升至3769張。
近期玻璃期貨持倉變動數據,也被李直視為存在逼倉行為的核心證據之一。
數據顯示,華泰期貨、海通期貨和大連良運三家席位,自7月底開始,多次大舉增持玻璃期貨多單頭寸,如7月19日和25日,大連良運分別增持多單3511手和3260手。
對此,李直認為,上述席位存在明顯的持倉變動數量及方向一致性,有理由懷疑上述席位的多頭存在聯合操縱市場的行為。
記者采訪業內人士后發現,玻璃期貨近期的持續走高,并非沒有來自基本面的利好支撐。
“每年這個季節的供應都會偏緊,現在各個生產企業基本上沒什么庫存,只有部分貿易商手中還有一些存貨。”河北正大玻璃有限公司人士11日告訴記者。
河北沙河安全實業有限公司一位人士則指出,貿易商的庫存幾乎可以忽略,因為很多貨都是已經訂出去的,“此前沙河的玻璃最遠可以覆蓋至華東地區,但是現在很多華南的貿易商也開始向公司詢價,如果算上運費成本劃算的話,便會從北方調貨過去。”
他補充指出,由于前幾年玻璃價格持續下跌,很多企業該停產的早已停產,即使現在恢復生產,其產能也需要一定時間才能釋放。
值得關注的是,今年玻璃價格提前進入旺季,從4月開始,價格便開始持續上漲,目前又將進入傳統的消費旺季“金九銀十”,資金方無疑也存在著對其需求增加的炒作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