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他被鄉親們選舉為新一任的會長。從“村長”到供銷員1957年8月,施能響出生在永寧鎮子英村,在這個富有光榮革命傳統的海邊小漁村,施能響度過了難以忘懷的童年、少年時代。1975年,施能響被推薦到三明鋼鐵廠當臨時工,當施能響第一次領到每月17元人民幣工資的時候,立即跑到郵電局將工資寄回家,以報答遠在家鄉的父母雙親的哺育之恩。后來,他應征入伍,1981年春天,已在部隊服役六年的施能響在父母親的要求下回到了闊別多年的家鄉,并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該村第一任由村民選舉產生的村主任。在任期的三年中,他與海內外鄉親共同奮斗,使子英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文明村。平生喜歡挑戰的施能響在結束了三年村主任的任期之后下海經商了。他憑著自己不凡的實力,應聘到福建高山玻璃廠任供銷員。很快,他就成為一名出色的供銷員,令業界人士刮目相看。
施能響說:“我在高山玻璃廠任供銷員時,石獅旅港企業家李賢義在深圳辦了個汽車配件廠,生意十分興隆。因為李賢義是我的同鄉舊友,我當然成了該廠采購汽車玻璃樣本的合適人選。于是,我頻繁來回奔走于福州、深圳兩地,熟悉了玻璃行業的內情。細心一算,玻璃加工不但有利可圖,而且利潤空間不小。于是,萌發了在這一行創業的念頭。1987年年底,我辭去了福建高山玻璃廠供銷員的職務,在廈門與香港一家公司合作,組建‘廈門興運汽車玻璃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長兼總經理職務,開始與玻璃行業結下不解之緣。”施能響隨后把目光瞄準了更具龐大市場容量和通暢便捷的物流環境的廣州,他與廣州市荔灣區人民政府簽訂承包經營荔灣前進玻璃廠的合同書,拉開了人生又一次輝煌的序幕。
潛心研發防彈玻璃1996年廣東番禺發生了震驚國內外的千萬巨款銀行大劫案。作為在廣州從事玻璃制造業的施能響再也沉不住氣,他苦苦思索,夜不能眠,自己是軍人出身,又從事玻璃制作,何不生產防彈玻璃,既盡一份社會責任,又有利于企業的發展壯大。施能響的這一想法正與廣東省公安部門不謀而合。施能響帶領著科研小組人員不分晝夜,加班加點搞起了產品試制,花費三年的努力,“第一塊國產防彈玻璃制造者”的桂冠落在了愛拼會贏的施能響身上。從此,“中國防彈玻璃之父”成為施能響的另一個代名詞。
發達不忘回報社會施能響為自己出生于石獅深感自豪,雖然身在異鄉,但是對于家鄉的一草一木卻總記掛在心上。2004年,他為家鄉村老年協會,捐資建設文化娛樂中心,添置圖書,讓村里的老人能在環境優美、設施齊全的環境中歡度晚年。同時,他還先后捐款幾十萬元為村里修路、辦學以及安裝自來水等,改善村里環境。在擔任石獅市永寧中學校友會會長期間,他發動了幾十位校友集資100多萬元興建了永寧中學校友樓,捐資200萬元在永寧中學成立慈善基金會,每年給品學兼優的學生頒獎,大力發展母校的教育事業。施能響用了十年的時間在廣州這個國際化的大都市里成功地將自己的企業做大做強。但是施能響卻沒有忘記給予自己這一切的政府和社會,他曾慷慨捐資100多萬元,在荔灣區建立了能響敬老院;他捐助了20多名汕頭大學閩籍貧困學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汶川大地震”發生后,施能響組織商會會員捐款73萬元興建希望小學;他組織閩商熱心企業家捐資成立了廣東閩商獎教獎學基金會并擔任理事長,每年一次資助家庭困難的學生以及獎勵“優秀教師”和“優秀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