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市民張先生致電本報熱線,秦潭湖公園有一處玻璃棧橋一直處于封鎖狀態,說要等整改后再開放,但不到20天看到玻璃棧橋已經開放了,“兩旁的木頭欄桿有開裂現象,真的達到安全開放標準了嗎?”(《安慶晚報》5月27日)
由于能給游客帶來不一樣的新奇體驗,近年來玻璃棧橋棧道得到不少游客的喜愛和追捧。部分景區在玻璃棧橋項目加持下,往往成為網紅“打卡地”,經濟回報也很突出。個中原因不外是,玻璃棧橋的透明感和自然景觀造成的隨時可能“危險”帶來的刺激,再加上相比索道、纜車等項目,玻璃棧橋棧道的建設投資門檻低、審批難度低,且投資回本快,因而景區普遍愿意投入。不過,現實的情況卻是,有的玻璃棧橋棧道建設存在設計缺陷,有的施工單位不具備專業資質,有的監管單位主體模糊,再加上項目參與者準入門檻低、建造標準不明確、審批驗收不嚴格,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
玻璃棧橋講究“似危實安”,在高質量體驗的同時,必須守住安全底線。管理者必須在日常精細化管理上下足功夫,做到防患于未然。從秦潭湖公園這處已開放的玻璃棧橋看,出現欄桿木頭銜接處開裂,玻璃橋地面的兩邊裝有可見的白色電源管線。還有,從設計初期到后期定位,各個部門對設計理念存在一定的偏差等。可以說,這些細節暗藏著安全隱患。如果對這些安全隱患估計不足、整改不力、管理不細,一些苗頭性的風險沒有得到及時排除,往往就會積小患成大患,釀成重大的安全事故。事實上這些隱患并非管理上的死角,發現這些隱患也并非難事,難就難在景區管理者以怎樣的態度對待它。是以零容忍的態度做好隱患排查,還是抱著僥幸心理,漠然處之。
現實已告訴我們,玻璃棧橋的建設與管理,必須落實安全責任。要明確監管主體,實施從嚴監管,在“標準”、“資質”、“驗收”三個方面體現出“剛性”。必須對玻璃棧道建立硬標準,不能有任何安全隱患和漏洞,堅決守住設施安全這個底線;而資質的剛性,則是對所有運營企業來一次徹底清查,將不具備專業資質的企業排除在外;在驗收剛性上,則對景區施工建立全方位驗收機制,在驗收質量上一絲不茍,對驗收責任人則要明確責任,實現可追溯。以此讓玻璃棧橋開放規范起來。
玻璃棧橋的開放,安全是底線,更是生命線。景區建設玻璃棧橋等設施,提升旅游體驗是好事,但前提是好事應當辦好、辦穩妥,如此才能讓游客玩得開心、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