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市猇亭區作為老工業基地,依靠持續技改和科技創新,推動傳統優勢企業提檔升級,打入高端供應鏈,搶得細分市場話語權,在新起點上煥發勃勃生機。

南玻光電玻璃有限公司自動化生產線。劉曙松/攝
練就量產0.18毫米超薄玻璃“神技”
3月30日,宜昌南玻光電公司生產車間內,堆垛區一排排機械手臂從生產線上抓起玻璃,平穩地放置在預制堆垛上;切裁區內智能化生產線上0.33毫米的超薄電子玻璃“行走”在傳動線上,電腦屏幕實時顯示各項監測數據,隨著玻璃下線,玻璃信息打印完畢。
過去,國內超薄電子玻璃基板的市場被國外企業壟斷,大規模浮法生產量產紀錄為0.2毫米。玻璃越薄,技術難度越大,每薄0.1毫米,生產線的穩定性和精確度都要成倍增加。要打破國外企業的壟斷,突破技術瓶頸,首先要突破0.2毫米。
“玻璃有收縮率,從傳統浮法工藝上來說,0.25毫米是極限,突破0.2毫米困難重重。”回憶當時情景,公司研發工程師李恒建告訴湖北日報全媒記者,超薄玻璃采用的是浮法加工工藝,玻璃液從窯中出來浮在錫面上攤薄,在溫度場的精確控制下拉制成為所需厚度的超薄玻璃。玻璃的厚薄差、氣泡數量等指標必須嚴格控制,這些都是需要攻破的核心技術。在總經理孫亞明的帶領下,公司向“卡脖子”技術打響攻堅戰。
研發團隊遇到一個又一個困難——玻璃太薄,拉邊機機頭和機齒在咬合的過程中,玻璃很容易擊穿,液態金屬錫漫上來,和玻璃融合在一起,玻璃直接報廢;玻璃厚度薄,在傳動過程中控制不精確的話會發生玻璃板斷裂,造成玻璃液在錫槽中堆積……科研團隊不斷嘗試,最終成功掌握玻璃液流精準調控技術,一舉解決了浮法超薄玻璃在成型過程中的厚薄差以及波紋度難題,提升了超薄電子玻璃的成品率。0.18毫米超薄電子玻璃達標量產,日產量達到1萬平方米,成功進入國內高端市場。
創新讓宜昌南玻光電公司產品訂單快速增長,去年凈利潤翻了一番,產品綜合毛利率同比上升25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