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塊玻璃有多神奇?
在未通電的情況下,看不出任何端倪。但當這塊神奇的玻璃被電能賦予靈魂后,就變得神奇起來。
近日,本報記者走進西寧(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南川工業園區一家“神秘”的企業,探訪這家低調的科技型企業和他們掌握多項核心科學技術的“青海產裸眼3D玻璃”及其衍生品。
能瞬間隱形的玻璃墻
3D立體視覺在當下早已非新鮮物,但充滿神秘感的透明3D玻璃,特別是擁有自主研發技術的“青海產”在市場上很有競爭力。
帶著好奇,記者走進青海薈源工貿公司產品展示廳,從裸眼3D版畫,到可自由切換透明和磨砂兩種質感的智能液晶調光玻璃,以及使用了裸眼3D技術的透明玻璃,一塊塊富有科技感的玻璃制品,讓人驚嘆。
“其實玻璃并不特殊,特殊的是玻璃上使用的光學材料和相關技術。”公司負責人趙曉宏說。以他辦公室內一塊巨型玻璃為例,“這面‘墻’,現在看著是透光但不透明的磨砂狀態,只要輕輕按一下開關,磨砂玻璃瞬間就變成透明玻璃了,可以看清楚隔壁的整個會議室。”趙曉宏演示的神奇一幕現在已廣泛應用在金融業、保險業、酒店業等領域,通電時透明,斷電后透光但不透明,響應速度快,能在十分之一秒內實現瞬間隱形。
“目前在國內能做這項技術的企業屈指可數,很多人都想不到,遙遠的青藏高原上就有其中一家。”趙曉宏介紹,公司之所以在行業處于領先地位,主要是3D顯像技術的積累。同時擁有全國第一條無高壓釜智能全自動生產,解決了國內光電玻璃夾膠使用高壓釜等高壓設備的弊端。此外,這家企業還在解決3D顯像光柵材料的技術升級、開發2D轉3D圖片合成軟件及相關3D成像配套硬件方面做了深度研發,可聯合上下游生產廠商設計開發全套裸眼3D顯像生產技術。
青海團隊讓故宮文物“活”起來
正是因為做3D視覺較為專業,這家企業的研發團隊還被故宮博物院邀請,和行業翹楚一起為數百件文物做3D建模,讓故宮文物“活”起來。
2019年,故宮精選近百件典藏器物,以三維數字模型的形式在高清屏幕上展示。觀眾可以伸手觸摸、縮放,觀看文物細節,在數字交互中體驗到觀展的樂趣,并獲得知識和啟迪。同時,還將文字、圖片、視頻介紹、藏品評估融為一體,使不同年齡、不同層次的觀眾都能獲取到有趣、易懂、多形式、多元化的文化知識信息。
如今,這項技術仍保留在公司的展示廳。“只要在屏幕上輕輕點擊這把‘畫琺瑯開光提梁壺’,就能360度觀看精湛的制作工藝,查看每一處細節,還能為它‘點火’,等待水開沏茶。”趙曉宏一邊介紹一邊演示,在他手中,這件清乾隆時期的文物瞬間“活”了起來。
繼續點擊數米長的演示屏,上百件文物一一躍然眼前。看似簡單的一個個動作背后,是趙曉宏和研發團隊在故宮博物院的帶領下,力求讓文物說話,講好文物背后的故事。
除此之外,他們還結合多媒體等前沿科技,達到完美展示和通俗解讀的效果。在展示廳的一角,“迷你黨建展館”就是最好的演示物。“戴上這個VR眼鏡(虛擬現實),就可以進入‘展館’,聽一聽黨史,看一看不同階段我們黨的豐功偉績,還可以跟大屏交互使用,足不出戶,學到知識。”
趙曉宏說,基于精湛的3D技術,越來越多的可應用領域中,都有了青海產的身影。他說,這項通過大屏幕智能交互系統運用體感識別與手勢識別技術,真正實現利用人體的肢體語言來控制計算機,只需凌空做手勢即可與大屏幕互動,輕松方便地尋找想看的內容,是最新一代的人機交互方式。
趣玩里的青海文創
短短兩個小時的演示介紹中,趙曉宏也道出了這些技術背后的故事。
從外貿行業輾轉新興技術,一群對視覺影像頗有研究的有志青年懷揣著他們的“3D夢”。眼下,他們已陸續完成3D顯像技術的升級開發,利用智能玻璃生產線相關清洗、覆膜、真空設備、配套升級國內第一個3D大幅面及3D電子顯示成像生產研發項目。
截至目前,這家企業已有13項專利技術,32項已受理的發明專利,填補了我省3D成像技術的空白,真正掌握3D核心技術及研發能力,引領西北及全國3D成像趨勢。他們的產品遠銷歐美,在國內經濟發達的城市都留下了青海產的良好口碑。
不光著眼于“大”,他們還通過更有趣味性的視覺展示,讓青海文創更有特色。“每年來青海旅游的游客都想帶走極具青海特色的紀念品,做文創雖然不是主業,但我們也想通過一幅幅印在旅游紀念品上的特色趣味畫,讓更多人了解青海人文,感受青海風情。”
企業還努力與專業的研發團隊為國內外客戶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智能調光玻璃、智能調光膜、多媒體操控顯示系統等高品質、高性能,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做到讓客戶放心,讓客戶滿意。
“未來的3D市場還有更多可開發的領域,得益于我省良好的科研政策和營商環境,相信會有更多技術成為青海產的名片。”趙曉宏介紹,目前他們正在跟國內知名高校合作,通過產學研平臺,完成2D屏幕自由轉換3D的可行性方案。或許在不久的將來,基于精準高效的生產基建,您家的電視只需要貼張膜,就能變成一臺裸眼3D電視,享受高科技賦予的更有品質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