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板玻璃畫技法下的工筆人物十分傳神。
平板玻璃畫宮廷派是中國藝術殿堂里的一顆明珠,歷經300年,傳統技法已幾近失傳。但其在河北省秦皇島市青龍滿族自治縣,仍有一脈相傳,靠的是當地農民畫師張東海少年時的傳奇經歷和一輩子的堅持。
金墨灌注、反向作畫、落筆如同篆刻……那聽聞中流傳自宮廷、將大千世界濃縮在玻璃背后的畫,有多么絢爛瑰麗?
62歲的張東海家在青龍縣城,他的玻璃畫、國畫作品多次獲得過國家和省市級獎項,全國各地都有人收藏,張東海卻始終未離開過家鄉水土。

有對平板玻璃畫感興趣的人來看畫,張東海都會耐心講解。
由于剛畫好的4幅畫被訂走了,畫室里只有練習的國畫作品,張東海帶記者來到了客廳,這里陳設著的一張木桌和兩把木椅的背后,一塊墨色的玻璃畫十分引人注目。

張東海平板玻璃宮廷畫派的作品。
上前細看,這幅題名為“麻姑獻壽”的畫,以墨色鋪底,金色線條流暢地勾勒出了一位婀娜女子和兩位衣著華麗的老者,他們面容白皙、神色生動,似乎正在交談,周圍點綴的山石、樹木都栩栩如生。
“宮廷畫派的題材挺廣,古典人物、民俗故事、山水風景都有,到咱當地還加上了滿族文化,這幅獻壽圖就是一個祝壽的民間傳說。”說起玻璃畫,張東海神采奕奕。
平板玻璃畫興起在清乾隆年間,意大利畫家郎世寧將西方玻璃畫傳入宮廷后,民間選拔出的高手和西方傳教士畫師一起成立了宮廷御畫院玻璃內畫館,經過長期鉆研,把西洋畫和中國畫融合形成了這個獨特的藝術形式,被譽為“中國油畫的祖母”。

張東海和兒媳今年用一個多月時間共同創作的平板玻璃畫”滿韻春風”。
百年后,玻璃畫開始風靡全國,也涌現出了從宮廷走到民間的大師高陽子、張朵珊、許碧山和金夢樓等人。
張東海的父親當年在鎮上商行做掌柜,結識了幾位畫師。張東海受母親影響,從小喜歡寫寫畫畫,七八歲時,父親帶他向金夢樓的徒弟趙美橋學藝。
從此,張東海拿起筆,再也沒舍得放下,一筆一筆地畫了50多年,直到玻璃上映出的少年面容,已生白發。

張東海在繪制“八仙過海”的畫譜,除了傳承宮廷派的金墨玻璃畫,他還繼續在技法和內容上進行著創造、嘗試。

張東海平板玻璃宮廷畫派的作品。

張東海宮廷畫派的平板玻璃畫作品。

張東海宮廷畫派的平板玻璃畫作品。
玻璃畫需要反向作畫、上色,要同時掌握中國畫的“十八描”和油畫技法,功夫不是短時間能練就,連按照傳統方式用水彩、粉子加豆油的調色方式,都十分講究,張東海知道其中的難,但說起傳承玻璃畫眼中總是閃著光亮。
近兩年,平板玻璃畫被評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讓張東海心氣又足了一些,“咱有東西有底蘊,不能讓他斷了。”面臨的困難還有很多,但一件事堅持了一輩子的張東海,說出的話落地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