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應該是盈利組織。企業的唯一使命是永續發展。
但是在玻璃行業,在2016年之前,始終逃脫不了“三年盈利三年虧損”的行業周期宿命。前文提過,2015年是玻璃行業的至暗時刻,全行業虧損的結果,也導致了玻璃巨頭江蘇華爾潤的倒閉。
玻璃行業僅僅是2011-2015年過剩產能行業的一個代表。那時候,常常被提到的過剩行業是,鋼鐵、水泥、電解鋁、船舶制造和平板玻璃?,F在我還能倒背如流。
而破解這個難題的對策,是供給側改革。而供給側改革的最終結果,演變為今年包括平板玻璃在內的大宗物資價格的集體飆升。水泥、煤炭、鐵礦石、純堿、飼料玉米和豆粕,今年出現了集中爆發的“面粉比面包貴”的局面。如果我們還把這些行業視為過剩行業的話,那么我們就是在抹殺2016年以來中國國家供給側改革戰略的歷史貢獻和現實成果。
供給側改革的原則就是“三去一降一補”,其中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抓得最要緊。所以也就出現了2016年以來房地產行業“漲價去庫存”的黃金周期。而“去產能”的關鍵抓手,就是環保治理和產能指標的嚴控。以環保的名義,“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提出,為中國過剩行業的去產能做出了巨大貢獻。
中國經濟從凱恩斯的需求經濟學轉向薩伊的供給經濟學,標志著以往經濟周期規律的根本改變。這從根本上,改變了前幾年大宗原材料持續低價、國企持續虧損、“劣幣驅逐良幣”的不正?,F象。而國企盈利和稅收增加,才讓國家有底氣加大國防基礎建設,接連造出幾艘航母,從而自信地提出了“厲害了我的國”。
河北沙河地區由44條浮法玻璃生產線,銳減至19條生產線,就是供給側改革的成果之一。
由此,原來分散度極高、純粹市場經濟競爭格局下的玻璃行業,變成了行政約束下的產能集中行業。這,也改變了玻璃行業原有的三年一周期的規律性局面。從2016年開始,玻璃行業逐步走出低谷,在2020年,疊加疫情下產能再次縮減的局面,玻璃價格創了階段性歷史新高,并不斷維持在高位。但目前的價格,仍然沒有達到過去二十年里的歷史價格高位。

這是波瀾壯闊的新周期。玻璃行業只是縮影之一。
供給側改革,抓得都是上游。而上游大多是與國家生態概念息息相關的礦產資源,而越往上游,國企參與的影子就越重。國家通過國企來整合資源,效率和執行力也就最高。所以,下游分散的民企,在面對日益推高的原材料成本,生存變得越發艱難。
玻璃行業今年下半年需求沒有問題,形勢依然偏樂觀。上游玻璃原片今年的價格不會出現下滑,因為市場需求、廠家庫存和成本因素都在形成有力支撐;而下游玻璃加工廠已經逐漸接受了新的玻璃原片價格水平,并繼續向終端傳導。玻璃加工廠也不希望玻璃原片出現大幅度下滑和過山車行情,屆時,好不容易提起來的終端產品價格,因為價格的穩不住,面對玻璃原片四季度的價格上漲,會再次陷入虧損。
這次玻璃原片價格的上漲,給下游加工企業帶來的反思,比如低價競標、墊款壓貨等問題,大于玻璃價格上漲的問題本身,這也是一次深刻的觸動。其實從2016年以后,強勢玻璃原片的市場邏輯已然形成,只不過玻璃加工企業的毛利始終處于較高水平,而沒有料想到2020年出現的極端行情。
四季度,華中、華東地區接連還有幾條玻璃生產線停產冷修,加之產能指標的嚴控和減量置換,一條600噸的產能指標動輒要花幾千萬才能買來,這都推高了玻璃產能復產和進入的成本門檻。指望玻璃價格在四季度下跌,是不太現實的。我清楚的記得,2016年和2018年,8月份玻璃價格大幅拉升,9月份玻璃企業產銷率降低,價格適度回調,10月份之后玻璃價格大幅拉升,連續五年,每年玻璃原片價格的最高點都出現在12月份。而2021年的春節是2月份,那么過年前1月份的價格依然可期。
2020年,不僅有疫情造成的休工,還有洪災、臺風的自然災害減產,還有環保致使的產能主動縮減,也有中美競相印鈔的財政放水,這一些,推高原料物價,會繼續疊加在四季度及明年一季度顯現。我們將面對一個高成本的新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