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程質量
擴大有效投資,設立專項基金,加強水利、城鎮棚戶區和農村危房改造、中西部鐵路和公路等薄弱環節建設。
激發市場活力
取消和下放311項行政審批事項,取消123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徹底終結了非行政許可審批。工商登記前置審批精簡85%,全面實施三證合一、一照一碼,加強事中事后監管,優化公共服務流程。
自貿區
推廣上海自貿試驗區經驗,新設廣東、天津、福建自貿試驗區。
“一帶一路”
“一帶一路”建設成效顯現,國際產能合作步伐加快,高鐵、核電等中國裝備走出去取得突破性進展。
“互聯網+”
聚焦提質增效,推動產業創新升級。制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和意見,出臺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舉措,落實“互聯網+”行動計劃,增強經濟發展新動力,一大批創客走上創業創新之路。
過剩產能
積極化解過剩產能,推進企業兼并重組。近3年,淘汰落后煉鋼煉鐵產能9000多萬噸、水泥2.3億噸、平板玻璃7600多萬重量箱、電解鋁100多萬噸;促進生產性、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發展;狠抓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各項約束性指標超額完成;公布自主減排行動目標,推動國際氣候變化談判取得積極成果。
著力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本增效。重點抓好鋼鐵、煤炭等困難行業去產能,堅持市場倒逼、企業主體、地方組織、中央支持,運用經濟、法律、技術、環保、質量、安全等手段,嚴格控制新增產能,堅決淘汰落后產能,有序退出過剩產能。
生態文明
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態環境;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持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今后5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別下降23%、15%、18%,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能源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特別是治理大氣霧霾取得明顯進展,地級及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超過80%。我們要持之以恒,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
質量安全標準
加快質量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接軌,建立商品質量懲罰性賠償制度。
建筑建材
積極推廣綠色建筑和建材,大力發展鋼結構和裝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標準和質量。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環境,使人民群眾生活得更安心、更省心、更舒心。
環境污染
重拳治理大氣霧霾和水污染。今年化學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分別下降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繼續下降。著力抓好減少燃煤排放和機動車排放,加強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減少散煤使用,推進以電代煤、以氣代煤。全面實施燃煤電廠超低排放和節能改造,加快淘汰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燃煤鍋爐,增加天然氣供應,完善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發展扶持政策,提高清潔能源比重,鼓勵秸稈資源化利用,減少直接焚燒。
監測預警
必須堅持不懈抓好安全生產和公共安全,加強安全基礎設施和防災減災能力建設,健全監測預警應急機制,提高氣象服務水平,做好地震、測繪、地質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