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離幼教資產 秀強股份重回主業
江蘇秀強玻璃工藝股份有限公司(300160.SZ,以下簡稱“秀強股份”)在轉型教育行業五年之后準備回歸主業了。
近日,秀強股份發布公告稱,鑒于國內教育行業新政策的出臺及公司幼兒教育產業未來經營情況的不確定性等因素,擬向控股股東出售相關資產和負債。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秀強股份原主業是玻璃深加工,2015年,伴隨著上市公司并購教育產業的熱潮,秀強股份通過投資設立子公司及現金收購等方式涉足幼教產業,轉型玻璃深加工和學前教育雙主業運營模式。

“因為受政策變化影響,導致的幼教產業發展前景不明,秀強股份甩‘包袱’也是無奈之舉。”著名經濟學家宋清輝對記者分析指出,秀強股份這種出售相關資產和負債的方式,或將成為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的選擇。
高買低賣
6月13日,秀強股份發布公告稱,擬向控股股東宿遷市新星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星投資”)出售幼兒教育業務經營性資產和相關負債,包括其旗下杭州全人教育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全人教育”)、江蘇童夢幼兒教育信息咨詢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江蘇童夢”)等4家子公司100%股權。此次交易作價2.8億元,增值率為13.47%。而具體出售能否獲得成功,還需要秀強股份股東大會審議。
值得注意的是,秀強股份彼時收購全人教育與江蘇童夢,共計花費4.24億元,收購溢價分別達到283%和2107%。對于如此大規模、高溢價收購教育資產,秀強股份的理由是教育行業未來具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標的“未來具備大規模、迅速增長的可能性”,以及“財務盈利持續、穩定”等。
但實際上,在全人教育和江蘇童夢被收購的前一年,均處于虧損狀態,且在對應報告期內,均未完成相應業績承諾。
“2015年前后是教育資產證券化的一波高潮,眾多上市公司紛紛爭搶教育標的,因此不排除秀強股份跟風收購的可能。”教育行業資深人士、七天網絡在線課程負責人朱培元對記者分析指出,上市之后秀強股份業績增長乏力,而教育標的擁有充沛的現金流,可以快速幫助提升公司業績。
值得注意的是,秀強股份在2018年10月,參照此前收購時的估值,以3500萬元的價格收購了江蘇童夢剩余34.73%股權。而江蘇童夢在2018年全年營業收入同比大幅增長的情況下,凈利潤虧損超過千萬元。
記者就為何繼續收購江蘇童夢及是否對該公司管理團隊進行了調整等問題致電秀強股份并發去采訪函,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回復。

政策變化是主因?
秀強股份在相關公告中解釋稱,此次資產出售是基于國內學前教育行業新政策的出臺及公司對幼兒教育產業未來經營情況等不確定性。據悉,2018年11月15日,國務院發布《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前教育深化改革規范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該文件明確規定上市公司不再能夠通過股票市場融資、發行股份或現金支付購買營利性幼兒園,民辦園也被禁止單獨或作為一部分資產打包上市。
“的確有相關政策的出臺和逐步落地后對產業的導向和規范產生影響,使部分細分行業的增長受到限制。另一方面,主要是教育類公司一旦納入上市公司體系后,在內控管理、合規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導致包括人員和稅務成本上升。”朱培元對記者分析道。
“政策變化只是影響教育機構業績的原因之一,上市公司并購教育標的未達預期另一個原因則是并購標的非最優教育資產。”一位不愿具名的教育行業研究人員表示,政策的出臺讓教育行業發展變得更為規范,行業競爭的加劇則會促使行業集中度的提升,一些頭部企業的業績比以往更好。并購標的業績不及預期,主要還是因為上市公司沒有收購到最優質的教育類資產,尤其是在一些跨界并購中。
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上市公司并購教育標的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能夠快速改善公司業績,而教育標的被收購后則會面臨業績對賭的壓力。為了完成業績,被收購的教育機構往往會采取快速擴大規模的方式來做大營收,這也容易導致教育機構只關心教學規模而忽略對教學質量的管理,為企業持續健康發展埋下隱患。
宋清輝表示,面對政策變化帶來的影響,上市公司剝離相關資產是一個較好的選擇,秀強股份采取“甩賣”的方式,或將成為越來越多上市公司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