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報道,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
根據《綱要》的部署,第一階段目標是要在2022年將粵港澳大灣區基本建成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第二個階段目標是要在2035年全面建成宜居宜業宜游的國際一流灣區,形成以創新為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為實現這一目標,國家已圍繞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城市基礎設施等方面進行了綜合規劃,對大灣區空間布局、科技創新、基礎設施、現代產業體系實施了頂層設計,對建設生態文明、打造優質生活圈、攜手“一帶一路”建設、共建粵港澳合作發展平臺進行了具體部署,由此推動9個城市和港澳互聯互通,實現粵港澳大灣區達到“經濟高度發達、創新資源集聚、生活環境優質、交通基礎設施完善、區域發展格局功能明確”的國際一流灣區的發展目標。
“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礎設施支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城市發展及運營能力進一步提升”“綠色智慧節能低碳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設運營模式初步確立”……在這樣的發展目標帶動下,隨著《綱要》的發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進一步加速,大灣區內的交運物流、地產、金融等行業受益明顯。粵港澳大灣區內的建材、建設類企業也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空間大布局,基建再加速
在空間布局上,《綱要》提出“構建極點帶動、軸帶支撐網絡化空間格局”,依托以高速鐵路、城際鐵路和高等級公路為主體的快速交通網絡與港口群和機場群,構建區域經濟發展軸帶,形成主要城市間高效連接的網絡化空間格局。還將提高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水平,因地制宜推進城市更新,改造城中村、合并小型村,加強配套設施建設,改善城鄉人居環境。
根據已規劃基建項目列示,2018年廣東省交通網絡投資總包1.3萬億元的交通建設投資主要在于公路與鐵路建設。2019、2020年灣區鐵路(高鐵、城際)、城軌及高速公路建設節奏值得期待。
截至2018年底,廣東省全年新增高速公路655公里,通車總里程突破9000公里,新增高鐵運營里程342公里,到2018年底高鐵運營里程1905公里,均實現既定目標。根據“十三五”規劃、2019、2020年的年均增量相比“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量均要高。此外灣區存在跨江通道的建設,有望在2025年前帶來逾千億元投資。

經濟飛騰,建材企業將受益
據了解,目前廣東熟料產能利用率達到94%,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反映出水泥供不應求的局面,廣西水泥流入緩解部分需求壓力,兩廣熟料總產能約1.76億噸,產能集中度較高,產能規模排名前三的華潤、海螺、臺泥總占比達54%。
截至2019年2月1日,廣東省水泥價格穩定在540元/噸,未出現類似一月初華東熟料價格大幅下降的情況,1月也并非廣東省傳統淡季。受春節停工影響,目前廣東、廣西水泥庫容比分別為56.7%、60%,與去年春節附近最高水平接近。
《綱要》還提出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堅持陸海統籌、科學開發,加強粵港澳合作,拓展藍色經濟空間,共同建設現代海洋產業基地。有水泥行業人士表示,隨著灣區建設的推進,適用于海洋工程的特種水泥硫(鐵)鋁酸鹽水泥或許也將得到更大范圍的推廣應用。
對于其他公司總部或生產基地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建材企業來說,同樣也是難得的機遇,如玻璃企業南玻集團、旗濱集團等也都將受益。
綠色先行,新材料將大顯身手
粵港澳大灣區將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以建設美麗灣區為引領,著力提升生態環境質量,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循環發展,使大灣區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在這樣的要求下,能夠助力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的非金屬礦產品、有能力協同處理處置危險廢物的企業以及擁有清潔生產技術的環保企業都將有更廣闊的舞臺。
《綱要》中也重點提到了新材料,第六章第二節“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提出依托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等中心城市的科研資源優勢和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充分發揮國家級新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國家高新區等高端要素集聚平臺作用,聯合打造一批產業鏈條完善、輻射帶動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發展壯大為新支柱產業,在新型顯示、新一代通信技術、5G和移動互聯網、蛋白類等生物醫藥、高端醫學診療設備、基因檢測、現代中藥、智能機器人、3D打印、北斗衛星應用等重點領域培育一批重大產業項目。
新材料產業作為廣東省先進制造業6大重點發展產業之一,對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先進制造業基地,引領全省制造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完成由制造業大省向制造業強省轉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深入實施,粵港澳創新合作的深化,開放型融合發展的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的構建,這一區域將有望成為全球科技創新高地和新興產業重要策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