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萬州區的重慶友友利鴻玻璃有限公司現是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可是幾年前,這家民營企業,僅負責玻璃深加工。這樣的“逆襲”,與今年重慶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90后的民營企業家李宜駿息息相關。

李宜駿獲今年重慶市五一勞動獎章。
閑不下來的90后
李宜駿,現是重慶友友利鴻玻璃有限公司總經理,1990年3月出生的他,2012年從廈門集美大學畢業后,便回到家鄉創業,跟著父親經營起了這家玻璃企業。
上個世紀80年代,李宜駿父母就與玻璃打起了交道,從手工加工玻璃到開玻璃加工廠,再到玻璃深加工,可以說是一路艱辛走來。而長在父母身邊的他,從小也深受感染,雖與玻璃為伴但從沒“玻璃心”。
“我們從小就對他嚴格要求,沒毛病就挑毛病,沒問題就找問題,就是要讓他成長起來。”父親李富華告訴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小學到大學,雖然家里條件還不錯,但在經濟、能力培養方面都對他可嚴苛了。
在上大學那兒會,李宜駿打工、創業,跟同齡的90后相比,他更早的進入社會,接受歷練。2012年大學畢業后,他響應國家號召,又回到家鄉創業,扛起父親的擔子。
來到公司后,他從基層一步步做起。在生產車間修過設備,干過苦活兒;跑過一線市場,雖“碰壁無數”,但每天在進步。
“我就是閑不下來。”在李宜駿自己眼里,他停不下來忙碌的腳步,平日里加班加點學習、工作,一直用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

除了帶領企業轉型外,李宜駿還熱心公益事業。
向標準看齊的“生產標兵”
除了對自己嚴格要求外,他把“嚴”也用在了公司的管理上。
在公司車間大門有這樣一條標語:和傳統的昨天告別,向規范的明天邁進。
說到“傳統的昨天”,要回到李宜駿剛來到公司那會兒。
那時公司主要負責玻璃深加工,但車間很“亂”,所有的儀器設備堆放在一起,工序流程也沒有明確劃分。
“要向高標準看齊,要規范化生產。”秉持著這樣的要求,李宜駿來到公司后,從消防安全設施完善,到生產線標準化,甚至到車間里一條條宣傳橫幅,他讓公司“大變妝”。
原片區、切片區、磨片區、成品區;自動中空玻璃生產線、夾層玻璃生產線、自動四邊磨生產線、雙室對流鋼化生產線……如今,走進公司車間,一條標準化的生產線呈現在眼前,工人們有序的完成各項工序,每一個環節嚴把質量關、嚴把安全關。
在他的努力下,公司通過重慶市安全生產標準化二級認定,獲得萬州區質量管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他個人也曾被評為“重慶市安全生產標兵”。

熱心公益事業的李宜駿。
追求科技創新的帶頭人
“和合共生,守正出新”。在帶領公司安全生產的同時,李宜駿也不斷追求科技創新。
2017年10月在他的帶領下,公司研發團隊一次性向國家申報了10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實用性專利技術。截至2018年12月,共計9項取得國家知識產權局頒發的實用新型發明專利證書,其中一項就是他主持研發的雙銀Low-E中空玻璃。
說到這款玻璃的研發改良,李宜駿回憶,還是一次朋友向他說起,家里的窗吸曬嚴重,在屋子里都能感覺很曬,很熱。
如何通過工藝改變這一情況?回到公司后李宜駿和研發團隊研究改良,在單銀Low-E中空玻璃基礎上,再鍍了一層膜。通過不斷嘗試和改良,該產品認證通過。

重慶友友利鴻玻璃有限公司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李宜駿告訴記者,雙銀Low-E玻璃傳熱系數較單銀Low-E更低,能進一步提高外窗的保溫性能,真正達到冬暖夏涼。
“這款產品還很節能環保。”李宜駿介紹,該款玻璃大大減少了室內外環境透過玻璃進行的熱量交換,也就意味著空調進行制暖或者制冷時,在室內溫度達到了設定溫度后,空調就能夠更長時間的處于待機狀態,從而節省耗電量。
短短幾年時間里,在李宜駿的帶領下,一家年產40萬平方米的玻璃深加工企業已發展成集節能環保玻璃和安全玻璃領域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產業化企業,成為渝東北地區最大的安全節能玻璃深加工基地和供應商,并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重慶市專精特新企業”認定。而李宜駿也曾被評為“重慶市優秀民營企業家”,“萬州區十大創業青年”。
看著兒子給公司帶來的巨大改變,此前從未夸過兒子的李富華在去年兒子婚禮上,他倍感自豪的當著所有賓客表揚了兒子。
“能者,無論什么都困難都要自己去攻克,要做就要做到最好。”不論是帶領公司轉型升級,還是科技創新,這位90后一直在不斷探索、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