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內展示的中國古代玻璃制作工藝。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供圖
1921年,我國著名實業家周學熙與比利時人合作,在秦皇島創建了中國首家機器法連續生產平板玻璃的企業——耀華機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就是這個公司,讓我國有了自己的工業玻璃。巔峰時期,其玻璃產量曾達到全國玻璃使用量的三分之二。
2012年8月6日,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這是我國第一家國有玻璃專題博物館,也是目前我國唯一一座政府出資建設、免費對公眾開放的玻璃專題博物館。
訴說中國玻璃史

由耀華玻璃廠舊址改建而來的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外景。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供圖
“您知道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在哪兒嗎?”
“道南老耀華廠那兒。”
3月8日,記者第一次去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在路邊隨機采訪10位秦皇島市民,所有人都能說出博物館的位置。
走近博物館,紅磚砌成的外墻訴說著建筑久遠的歷史。博物館總占地11.25畝,建筑面積2822平方米,分上下兩層,一層前堂為“古代玻璃及發展”展區,二層為“中國玻璃工業的搖籃”“中國當代玻璃工業”展區,一層后堂為“璀璨神奇的玻璃世界”展區。
為什么中國古代玻璃沒有像西方那樣興盛?
博物館講解員張明亮解釋說:“中國古代玻璃最主要的作用是作為玉飾的替代品,所以沒有像陶瓷制品一樣形成規模生產,未能被廣泛應用。”
記者在“古代玻璃及發展”展區內看到,中國古代玻璃除作為玉飾替代品外,還被用來制作食物器皿、祭祀器皿等。這些玻璃制品表面光滑細膩,燈光下顯得玲瓏剔透,尤其是那些玉飾替代品,其外觀、紋理都已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
在古籍中,中國的古代玻璃被稱作“琳瑯”“陸離”“琉璃”“藥玉”“料器”等。
“古時候的‘玉’字旁,就是如今的‘王’字旁。”張明亮說,中國古代把玻璃看作美玉一類,因而造字時把玻璃的各種稱呼加上了“玉”字的偏旁。漢代《鹽鐵論》中有“璧玉珊瑚琉璃,咸為國之寶”的語句,說明了琉璃(玻璃)在古代寶物中地位崇高。
晶瑩剔透的外觀,地位崇高的定位,如此“優秀”的玻璃,為何不能像陶瓷一樣成為歷史文明的“記錄者”?
“因為玻璃制作工藝復雜,僅說溫度一項,1600多攝氏度的高溫,古代就很難達到。”張明亮說,古人在制作玻璃時,需要添加氧化鉛和氧化鋇等助溶劑,才能用較低的溫度從礦石中提煉出玻璃水,“古代玻璃提煉和制作都很復雜,雖然現在文物價值偏低,但在當時絕對是‘奢侈品’。”
西晉時期,文學家潘尼與同僚飲酒時,宴席中人皆拿出家中值錢物件,炫耀富足的家境,有的拿金銀,有的拿珍珠,但當宴席的主人拿出一個琉璃碗后,其他人都自慚形穢,潘尼見此,于座立成《琉璃碗賦》。主人的宴席上有一只琉璃碗,客人們都要作一篇賦,其貴重可想而知。
在博物館內,記者注意到,展柜里擺放著淺綠色玻璃盤和淺綠色玻璃羽觴。這兩件國家一級文物均出土于滿城漢墓,其外觀都是淺綠色不透明玻璃質,風化較嚴重。其中淺綠色玻璃盤口徑19.7厘米,高3.2厘米;淺綠色玻璃羽觴長徑13.5厘米,短徑10.4厘米,高3.4厘米。
“這件玻璃羽觴,可以說是玻璃杯的始祖。”張明亮說,在隨后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中西方貿易的發展,西方玻璃制品大量流入中國,薩珊玻璃的吹制工藝就是在那時隨遠行的商旅來到中國,與我國傳統的模制法工藝合稱我國古代玻璃工藝兩大流派。
玻璃之城的由來
隨著西方工業革命的不斷推進,1914年,世界上第一座采用弗克法生產玻璃的工廠在比利時建成投產。
“我國傳統切割法和弗克法的效率對比,正如傳統手工業與機械化生產的區別,相當于自行車和飛機的差距,差得不是一星半點兒。”博物館館長郭繪宇說,當時,博山、宿遷、廣州等很多地方都在嘗試引進國外先進的玻璃生產技術,但都以失敗告終,直到弗克法進入秦皇島。
“我覺得應該有三方面原因促使比利時人把耀華玻璃公司選在秦皇島。”郭繪宇說,當初比利時烏得米財團選擇在華建玻璃廠時,主要看三方面,一是當地是否有生產玻璃的原材料,二是當地交通是否發達,三是當地貿易市場是否成熟。
“這三個條件簡直就是給秦皇島量身定做的。”郭繪宇說,秦皇島周邊有一雷莊礦出產玻璃生產原料;秦皇島港和京榆鐵路(北京到山海關)保證了秦皇島的交通順暢;與開灤煤礦緊密相連的秦皇島港周邊的貿易市場也早已因港而興,所以比利時人對秦皇島很是滿意,但卻缺少一個當地的合作者。而此時,周學熙聽說有人在找合作方,便和對方進行了接觸。
周學熙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實業家,曾被后人譽為“中國北方工業巨子”,他與中國另一位著名實業家張謇齊名,被稱為“南張北周”。周學熙早年與袁世凱意氣相投,并將妹妹嫁給了袁世凱的八兒子袁克軫,于是親上加親,結成官商同盟。正是因為和袁世凱關系緊密,周學熙一度成為北洋政府的財政操盤手。
記者看到,在博物館“中國玻璃工業的搖籃”展區,周學熙的照片被放在最顯眼的位置,他“目光”所及之處便是一個弗克法生產線模型。
據介紹,弗克法這個名字是為了紀念比利時人埃米爾·弗克而起的。1903年,埃米爾·弗克發明了平板玻璃制造法(后稱有槽垂直引上法),這種制造法改進了傳統人工吹制法的舊工藝,提高了玻璃質量,降低了生產成本,使平板玻璃由手工生產跨入機器大批量生產的時代,為當代大規模工業玻璃生產奠定了基礎。
弗克法問世后,中國其他地方也曾試圖將其引進,但都沒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為什么弗克法會在秦皇島生根發芽?秦皇島又是如何利用此機會發展壯大中國工業玻璃產業的?
“這就不得不說周學熙的高明之處了,他和比利時人的合作方式在當時很另類。”郭繪宇說,當時國人和外國合作辦廠,核心技術都由外國人掌握,國人想學習技術為己所用時,外國人會果斷停止生產,甚至撤資、賣廠,以達到技術封鎖的目的。而周學熙促成的此次合作,不用比利時人出錢、出人、出地,只需對方用轉讓的技術專利入股,中國工人去歐洲學習技術,回來再應用普及。如此一來,雖然每年比利時人不用干任何事情就能得到分紅,但中國卻由此掌握了專利技術。
1921年,雙方經過談判,簽訂《華洋合股合同》,公司定名為“耀華機器制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1922年,耀華公司正式宣告成立。自此,耀華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第一個擁有弗克法生產線的玻璃生產廠家。耀華玻璃的成立,結束了外商獨占中國玻璃市場的局面,拉開了中國現代玻璃工業的序幕。
國內第一條化學鋼化玻璃生產線、國內第一片彩色平板玻璃、中國第一家成功生產在線自潔凈玻璃的企業……在博物館二層展區,十幾塊不同的玻璃展示著耀華公司曾經輝煌的歷史,記錄了其創造的十六個全國第一,這也是秦皇島被稱為玻璃之城的由來。
“看見這塊玻璃了嗎?這是防彈玻璃,因為技術要求很高,當時國內只有耀華能夠生產。每一批防彈玻璃出產三塊。一塊用來進行防彈實驗,一塊出廠應用,第三塊作為備用玻璃留在耀華保存。博物館里展出的這塊防彈玻璃的‘兄弟’,被安裝在當時毛主席專車上他所乘坐的一側。”郭繪宇說,一塊小小的玻璃將一個企業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不僅代表了耀華公司曾經的榮譽,更代表了一種責任。
科技與藝術重燃玻璃輝煌

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內展出的星箭特種玻璃。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供圖
在博物館的“中國當代玻璃工業”展區,兩個宇宙飛船模型被擺在正中的位置,旁邊放著的防輻射玻璃蓋片,被應用在我國90%以上的航天器上。但是很多人并不知道,這些玻璃蓋片出自秦皇島星箭特種玻璃公司。
隨著我國玻璃工業的發展,各種玻璃企業如星火燎原般在各地開花結果,玻璃產品的種類也隨之繁多起來。更多企業進入玻璃生產行業,意味著更多新想法進入到玻璃加工工藝中,越來越多的玻璃被再加工為器形不一的新型產品,以適應生產、生活對玻璃的新需要。
“星箭玻璃公司生產的玻璃蓋片填補了國內多種產品的空白。”郭繪宇說,星箭玻璃成立之初就定位高端,公司為了生產出新標準的玻璃蓋片,自己設計玻璃加工機器。研發過程中企業多次面臨倒閉,公司老總幾乎變賣了家中的全部資產,公司才最終存活下來。
“星箭玻璃公司的成長史,很能代表當代玻璃工業發展的新水平。”郭繪宇說,只有不斷創新的企業才能最終存活下來,而曾經風光無限的耀華,就是因為沒能及時跟上時代的步伐,才逐漸沒落。
玻璃在古代被當成玉飾的替代品,它從出生就身處“藝術圈”,所以,玻璃發展到現在又重回藝術的懷抱。
在“璀璨神奇的玻璃世界”展區,記者看到,這里云集了清華大學、上海大學、琉璃工房、臺灣琉園、吳子熊博物館、百工坊等國內頂級玻璃藝術團體、學術機構、藝術家的代表作品,完美詮釋了玻璃的變幻多端、風情萬種的藝術特質。
“要說藝術玻璃,就不得不提楊惠姍。”郭繪宇說,楊惠姍被稱為中國的琉璃女王,在投身琉璃工藝之前,她曾是金馬獎影后。在一次拍戲的過程中,得知那些被用作道具的精美琉璃品來自國外,而中國在2000多年前就曾出現過,但因各種原因失傳已久,這讓她很是痛心,決定讓中國的藝術玻璃重回巔峰。
開始時,楊惠姍先后嘗試了吹制技法、玻璃粉脫蠟鑄造法等多種方法,但都因為對材質、時間、溫度等控制不準,一次次嘗試換來了一次次失敗。
“楊惠姍后來還去美國‘取經’,但是也失敗了。直到1990年一個重要文物的出現,才讓她成功生產出精美的藝術玻璃。”郭繪宇說,這個重要文物就是在滿城漢墓出土的玻璃羽觴。玻璃羽觴采用脫蠟法鑄造,楊惠姍就是通過對此技法研究,把失傳的“手藝”找了回來。如今,在博物館內,就有楊惠姍的相關玻璃藝術品。
琳瑯滿目的當代玻璃藝術品或意象清新、質樸自然,閃爍著記憶的溫暖,或造型夸張、動感靈氣,給人留下了難以磨滅的深刻印象。而有的,則體現了對傳統藝術精華的傳承。
在博物館特別增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柜里,陳列著兩組鼻煙壺內畫藝術品和玻璃燈工藝術品。橫貫兩百年,方寸之間講述著不同時期的故事,這是對從明清流傳至今的內畫藝術的瞻仰,更是對周樂元、陳少甫等清代內畫工藝大師與當代玻璃工藝傳承人的禮敬。
玻璃之城的產業新生
耀華玻璃廠在成立之初,因其掌握當時最先進的工業玻璃生產技術,在全國乃至亞洲都是首屈一指的平板玻璃生產企業。
改革開放后,隨著市場需求變化,傳統的平板玻璃已遠遠不能滿足玻璃下游產業的要求,耀華玻璃廠開始面臨挑戰。尤其是上世紀90年代,耀華玻璃廠曾試圖改制,但作為老牌國企,龐大的職工隊伍、沉重的包袱讓企業改革舉步維艱。
2001年耀華玻璃廠“退城進郊”,搬到了秦皇島市北部的工業區。據耀華玻璃廠一些老員工介紹,當時廠內行政人員甚至和工人數量一樣多。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曾經一枝獨秀的耀華玻璃廠,逐漸讓出了“行業翹楚”的交椅。
而與此同時,當地民營玻璃生產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生成長起來。
秦皇島星箭特種玻璃有限公司瞄準世界高端,主打航天玻璃產品,目前已擁有6項發明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其中柔性抗輻照玻璃蓋片、超大超薄高強度抗輻照玻璃蓋片、OSR玻璃基片等填補了國內空白,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秦皇島索坤玻璃容器有限公司以生產高檔玻璃容器為主,其中啤酒瓶和干紅酒瓶單項品種銷量連奪全國同行業之冠。
主要生產藝術玻璃的耀華建筑裝飾玻璃有限公司,創立了“耀華藝術玻璃”“君鼎琉璃”兩大品牌,其生產的琉璃藝術品《云紋琉璃大缸》曾獲得吉尼斯世界紀錄。
細分市場,差異化競爭,秦皇島各類特色玻璃產品應運而生,而當地的玻璃產業也從原來的一枝獨秀變成如今的百花齊放。
秦皇島市玻璃博物館研究室主任陳厲辭曾經到杭州市開會時聽說,當地的玻璃廠商如果遇到生產不出來的玻璃產品,就會到秦皇島市來“淘寶”,往往都能滿意而歸。這足以證明秦皇島市玻璃產業依然擁有著雄厚的技術和產品優勢。
在“玻璃之城”,在“中國玻璃工業的搖籃”,玻璃產業正在努力書寫下一個百年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