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衛工人將廢舊玻璃、陶瓷倒入進料口

以廢舊玻璃、陶瓷為原料制成的磚塊
您扔掉的廢舊玻璃、陶瓷等,在將來有一天,有可能成為腳下的磚塊。21日,我市環衛部門啟動廢舊玻璃、陶瓷分類收運、處理試點工作,以往被當成垃圾扔掉的玻璃、陶瓷,被粉碎后可制成建筑材料,實現資源利用,助力垃圾減量,這也成為我市垃圾分類走向精細化的一個標志性事件。
過去
廢舊玻璃陶瓷難處理
扔進焚燒爐也燒不掉只能填埋占用庫容
在不少人的記憶中,空的啤酒瓶、醬油瓶等,只要外觀完好,是可以賣給廢品回收站的。不過,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工廠生產新瓶的成本已經遠遠低于回收舊瓶的成本,啤酒瓶等從此前的“寵兒”,一下子淪落為“棄兒”。回收價值低,收購人員沒錢賺,是其根源所在。
完好的玻璃瓶沒人回收,而碎掉的玻璃、陶瓷等,更是無人問津——許多市民只好把這些廢舊玻璃、陶瓷混入生活垃圾,一扔了事。
但是,這些廢舊玻璃、陶瓷等,讓環衛部門感到十分頭疼,即使把它們扔進上千攝氏度的高溫焚燒爐,也燒不掉。“焚燒最多改變它們的形狀,不能改變性狀,到頭來,剩下的爐渣還得送到填埋場填埋,占用庫容。”市垃圾分類管理中心垃圾分類管理科科長趙海濤告訴記者,“據估算,我市生活源每天產生的廢舊玻璃、陶瓷將近200噸,按照傳統方式處置,將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
事實上,不只是廈門,國內大部分城市都面臨著廢舊玻璃、陶瓷的處置難題。
現在
開展科研攻關解難題
送到指定的處理基地粉碎后可制成磚塊等
為了解決廢舊玻璃、陶瓷產生的難題,今年,市垃圾分類管理中心聯合廈門市建筑科學研究院開展了《廢舊玻璃陶瓷綜合利用研究》的科研攻關。據介紹,在此之前,國內沒有可供借鑒的經驗,相關領域是一片空白。
“經過半年多的科研試驗,廢舊玻璃、陶瓷破碎出來的產品,被證明可以用在一些市政產品上,如路面磚、路緣石、井蓋等,以及墻體材料,如加氣磚、蒸壓磚、混凝土空心砌塊等。”廈門市建筑科學研究院技術質量部部長林添興說。
昨日,記者跟蹤玻璃瓶進行了一次“旅行”。在海滄天湖城小區,居民將廢舊玻璃扔進回收桶里。隨后,環衛工人將它們集中到一塊,統一用車運輸到海滄一處建材廠。在建材廠,原本堅硬的廢舊玻璃、陶瓷等,進入粉碎機后,不到10分鐘,就被粉碎成顆粒狀。“這些玻璃顆粒,還將被研磨成粉狀,最后制成磚塊等。”林添興說,目前,這項工作還處于試點,等將來地方標準出臺后,有可能大規模地運用在建材領域。
提醒
投放玻璃陶瓷
請認準標志
如果小區暫時未設置這類垃圾桶,可投入藍色的可回收物桶內

記者了解到,市垃分辦已經印發通知,要求各區從12月20日起,對廢舊玻璃、陶瓷進行單獨收集并運輸至指定的處理基地。
居民可以把廢舊玻璃、陶瓷分出來,投入貼有相應標識的回收桶內(標識見上圖),如果所在的小區暫時沒有設置這類桶,可以投入藍色的可回收物桶內,由保潔員或環衛工人再分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