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2毫米”什么概念?幾乎等同于一張A4打印紙時,你能想象出把玻璃“打磨”成這種厚度嗎?
在10月15日(美國當地時間)舉行的美國材料科學與技術大會暨美國陶瓷學會第120屆年會上,中國科學家代表、中國建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浮法玻璃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彭壽憑借研發出目前世界最薄的玻璃這一創舉,摘得被譽為世界玻璃行業的“奧斯卡獎”——美國陶瓷學會硅酸鹽技術創新領袖獎。
彭壽所在的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扎根普陀近20年,他憑借在玻璃創新領域的多項世界領先成果,得到了國際同行一致認可,成為了世界玻璃技術領域獲得殊榮的首位中國科學家。
36年匠心“打磨”
36年,彭壽及其研發團隊不斷打破自己創造的超薄浮法電子玻璃最薄紀錄,“打磨”出了最薄的玻璃。如彭壽所說,“如果說,從起步到攻堅是一種堅持,那么從攻堅到創新就是一種突破!”
秉承創新這一首要要務,按照“超白化、超薄化、大尺寸化、多功能化”的四化科研方向,彭壽帶領團隊致力于玻璃工業的核心工藝、現代配方和關鍵裝備的研究工作,開發出“綠色材料、綠色生產、綠色應用”的現代玻璃工業新型技術體系。
過去7年,彭壽團隊連續獲得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開發出世界最薄0.12毫米柔性觸控玻璃、世界最大1200噸超大噸位高品質浮法玻璃熔窯、世界單體規模最大1000噸超白太陽能光伏玻璃生產線,引領了玻璃工業從傳統產品到現代工業的轉型升級和綠色節能減排技術的應用,成為國際玻璃工業的重要技術趨勢。
打造玻璃中國“芯”
此次獲獎,不僅是對彭壽及其團隊研究成果的肯定,更標志著世界對中國玻璃技術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成果的認可。
在當前科技競爭不斷加劇的形勢下,彭壽帶領團隊聚焦國家戰略需求,突破玻璃行業的諸多關鍵技術瓶頸,掌握了一批打破國外壟斷、填補國內空白、完全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端玻璃技術和產品。“玻璃是信息顯示領域的一個關鍵基礎材料,玻璃及其設備能夠占整個成本的70%,很多還需要進口。核心技術‘抓得牢’,國家發展才‘底氣足’!”彭壽自豪地說道。
在全球實現從“跟跑”、“并跑”到“領跑”的跨越,也從一個側面印證了中國技術與中國制造正在世界范圍內擴大影響、體現價值。通過共同努力,打造玻璃的中國“芯”也是彭壽這一代玻璃行業研究人員共同的心聲。
冰冷的玻璃擁有感人的溫度
彭壽辦公桌上放著《云南省祿勸縣結對幫扶榮譽證書》,在今年普陀區與云南昆明祿勸縣結對幫扶工作推進中,彭壽所在公司帶頭履行企業社會責任,主動出資對口幫扶云南省祿勸縣翠華鎮。
在今年普陀區召開的“百強企業表彰會暨優化營商環境推進大會”上,彭壽作為企業代表發言,表示企業要更有活力、有責任、有溫度。
近年來,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戰略引領下,在普陀區建設“科創驅動轉型實踐區、宜居宜創宜業生態區”的奮斗目標下,彭壽及其公司不斷搭建創新平臺,創建上海硅基材料技術中心、上海光電玻璃裝備工程技術中心等研發平臺。彭壽表示,“平臺的搭建讓企業更有競爭力,但還遠遠不夠,企業要有責任,我們的城市才會不僅有活力還有溫度”。
除了與云南對口幫扶外,彭壽及志愿服務隊的成員,積極參加公司所在長壽路街道各類志愿服務。“你知道,假如將我們0.12毫米的玻璃,1天對折一次,30天會有多厚嗎?將近130千米,多么驚人的一個數字!”正如這個數字所代表的,每個人、每個企業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但感染力、影響力、傳導力卻是幾何倍的,只要每個“小人物”堅持公益、傳遞愛心,“大社會”就會充滿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