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上半年廣為流傳的兩個IPO新的監管要求:第一個是IPO在審企業,近三年凈利潤合計要超過1個億,且最后一年超過5000萬,不達標的,要么選擇撤回,或者接受現場檢查;第二個是IPO新申報的企業,主板要求最近一年凈利潤超過8000萬,創業板不低于5000萬。
今年5月18日,證監會新聞發言人高莉對此公開表示:“我會嚴格按照現行法律法規規章,對主板、中小板、創業板首發企業進行審核,審核政策始終沒有變化。”
證監會雖然做了“辟謠”,但仍有報道稱,不少IPO撤回的公司是由于其真實業績不達標被勸退。從上半年撤回IPO申請的公司來看,財務指標不合格是顯著特征,大多數近三年凈利潤合計不到1個億,且最后一年不足5000萬,或者凈利潤滿足要求,但業績出現下滑等。
不得不承認,凈利潤對IPO審核有著重要影響。于是乎,很多企業為了能順利通過發審會的審核,想破腦袋通過各種“手段”提高報告期內的凈利潤。筆者發現,近期更新預披露的浙江才府玻璃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才府玻璃)就涉嫌通過壓低職工薪酬來粉飾業績。
才府玻璃主要從事日用玻璃包裝容器的研發、生產與銷售,產品主要包括玻璃瓶罐和玻璃器皿。招股書顯示,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94億元、2.11億元、3.09億元、1.98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2882.23萬元、3233.61萬元、5010.67萬元、3134.77萬元。
按照2018年上半年流傳的業績紅線,才府玻璃更新招股書披露的業績數據可謂是拿捏得恰到好處,其2017年的凈利潤5010.67萬元,僅僅比5000萬多出一點點,近三年凈利潤合計也比1個億僅多出1000多萬。能做到如此剛剛好,公司在職工薪酬下了不少“功夫”。
職工的薪酬問題,看似并非信息披露的重點,也很少成為IPO被否的主因,但正因為沒有詳細信息,它也成為調節費用、利潤的利器,而這一現象出現在才府玻璃身上。
招股書顯示,2016年和2017年才府玻璃董監高和核心技術人員領取薪酬如下圖。在報告期的兩年里,公司董事長陳建剛僅僅領取10.32萬元的年薪,薪酬最高的是總經理何昌強2016年和2017年分別為16.01萬元和19.56萬元,整個領導班子算下來從公司領取的年薪才100萬元左右,這甚至還不足其他公司一個高管的年薪。而其他諸如副總經理和區域銷售經理的薪酬甚至只拿其他公司普通員工的工資。


其次,將才府玻璃整體的職工薪酬和同行業上市公司對比,以2017年為例,上市公司山東華鵬職工薪酬占銷售費用1.8%;德力股份職工薪酬占銷售費用1.6%,行業平均值為1.36%,而才府玻璃職工薪酬占銷售費用僅僅只有0.2%。

除此之外,作為一個年度營收3億元,2017年年均銷售人員數量僅有10人,其銷售人員的薪酬1年只有6萬元,相當于每月平均工資5000元,而浙江省私營單位的員工月平均工資4000多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6月,證監會新聞發言人表示,將進一步強化發行監管,嚴格審核,在嚴防企業造假的同時,嚴密關注企業通過短期縮減人員、降低工資、減少費用、放寬信用政策促進銷售等方式粉飾業績的情況,此后,連續幾家企業在職工薪酬問題上遭到質疑導致IPO未通過。
2017年6月13日,浙江績豐巖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IPO被否,反饋意見提出發行人員工平均薪酬呈現下降趨勢的原因,是否存在壓低薪酬支出調節利潤的情形。
2017年6月14日,浙江三鋒實業股份有限公司IPO被否,反饋意見指出存在實際控制人代發行人支付職工薪酬的情形,提出薪酬水平是否與當地工資水平匹配,上市后薪酬結構是否會發生大幅變化的問題。
2017年6月28日,西藏國策環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IPO被否,反饋意見提出發行人高管薪酬總額逐年下降、董事長薪酬大幅下降,社保公積金的繳納是否符合我國勞動保險法的相關規定。
2017年7月12日,江蘇聯動軸承股份有限公司IPO被否,反饋意見提出發行人員工的薪酬水平是否有利于團隊的穩定,平均稅前人均工資水平與當地平均薪酬水平和同區域或同行業公司相比是否存在重大差異,是否存在大股東或其他關聯方代墊薪酬的情形。
2017年8月9日,西藏新博美商業管理連鎖股份有限公司IPO被否,反饋意見質疑是否存在通過人為壓低發行人高管人員和員工薪酬以降低期間費用、增加利潤的情形。
2017年8月15日,江西耐普礦機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IPO被否,反饋意見質疑了高管薪酬和員工平均薪酬水平和同行業公司比較是否偏低。
2017年9月8日,杭州致瑞傳媒股份有限公司IPO被否,反饋意見提出是否存在通過人為壓低發行人高管人員和員工薪酬以降低期間費用、增加利潤的情形。
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先后有多家公司因被質疑職工薪酬問題導致IPO被否,這對于以往并不被關注的薪酬問題來說實屬罕見,這也印證了證監會對利用職工薪酬粉飾業績堅決否決的聲明。
“盡管不少公司IPO被否并不只是因為薪酬問題,而高管薪酬過低,或者員工薪酬異常的質疑最終指向的是利潤調節問題,這是比較常見的粉飾公司財務報表的手段。一些擬IPO企業因為自身盈利不足,通過降低高管薪酬來提高公司業績,以達到IPO最低門檻。以目前的監管水平來看,擬IPO企業若不提高公司盈利水平,想靠打擦邊球來過審,通過率是極低的。”業內人士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