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給企業減稅降負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但大部分企業還沒真正感受到減稅降負,就再次被《江蘇一玻璃企業被追征十年的社保》的新聞刺痛。

8月28日,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人民法院發布一則行政裁定書,申請強制執行常州市裕華玻璃有限公司欠繳2007年12月至2017年11月期間的社保費用。時間跨度之久,金額之大,讓各個企業不寒而栗。
有機構測量顯示,在征管體制改革后,全國總量最終影響方面看企業與個人將補繳共計近2萬億元。若企業與個人按照當前費率共同承擔,將影響企業利潤總額13.4%,短期增加企業運營壓力。若完全由個人負擔,將進一步壓低當前居民消費,累計對GDP帶來1.5個百分點的沖擊。這個數字,可謂相當驚人。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近一段時間,企業家們陷入了集體焦慮。

雖然我國關于減稅降負的呼聲從來沒有停止過,但政府在降低企業負擔方面并非毫無作為。
2018年對裝備制造等先進制造業和研發等現代服務業,以及電網企業的增值稅期末留抵稅額予以退還,這是今年3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的我國深化增值稅改革三大措施之一。此項政策可有效解決企業因留抵稅額帶來的資金占用問題,支持企業擴大投資,助力企業加快發展。
從國家稅務總局河源市稅務局了解到,截至8月28日,河源已完成第二批留抵退稅任務,共有5戶企業收到總額為1.1845億元的留抵退稅禮包。其中,廣東旗濱節能玻璃有限公司收到了國庫退還的免抵退稅額1436.6萬元,該企業財務人員周娜表示,“留抵稅額退稅切切實實讓企業感受到了政策優惠,盤活了流動資金。”據悉,近年來,該企業陸續享受了國產設備出口退稅等減稅政策,有效緩解了企業資金壓力、降低了財務成本。
通過減免稅費、下調價格、簡政放權等措施,蚌埠市企業普遍反映成本下降、效益增加。例如2018年,蚌埠市已經兩次降低一般工業用電價格,實行一般工商業與大工業用電同價,結束了商業電價高于工業電價的歷史,營造了公平競爭的價格環境。據測算,降價后,蚌埠市年可降低企業用電成本約2400萬元。
“高新技術企業享受15%低稅率,相當于在原25%企業所得稅稅率的基數上降低了40%,同時符合條件的高新技術企業還能夠享受研發費計加扣除和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稅收優惠政策。”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任人表示,這一方面有利于降低企業稅負成本加大研發投入,另一方面能夠促進企業調整結構,實現良性循環。近三年,該公司因高新技術企業所得稅優惠疊加累計減免企業所得稅4800萬元,累計科技研發投入15963.55萬元,科研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平均為7.8%。
據悉,蚌埠市今年已經對51家高新技術企業實施稅率優惠,減免企業所得稅4913萬元;對304戶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加計扣除減免稅額5364萬元。此外,我市還免征符合條件小微企業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上半年,全市小微企業減免3093萬元,惠及5.7萬戶次,其中落實小微企業政策減免企業所得稅1915萬元。同時,蚌埠市還建立了“園區零收費”制度,年減輕企業負擔1700余萬元。上半年,全市累計減、免、抵、退各項稅費18.1億元。
同在蚌埠市的還有中航三鑫太陽能光電玻璃有限公司,近年來,該企業投入資金進行智能化改造、節水改造、建設余熱發電項目,升級浮法聯合車間,近三年累計削減人工50%以上,生產效率提升20%以上,產值年均提升15%。而這也離不開蚌埠市對企業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發展的支持。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表示,去年以來,蚌埠市出臺了高含金量制造強市政策10條,提出對經省認定的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在省獎補基礎上再予以1:1配套獎勵;對經省認定的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在省補助售價的15%的基礎上,市再按照省獎補資金1:1配套獎補;同時,圍繞產業配套、人才、金融等發展要素,蚌埠市加強統籌協調、強化資源集聚,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業生產成本。
有數據顯示,我國稅收收入/GDP比重從2013年的18.6%下降至2017年的17.5%,財政收入/GDP比重從2015年22.1%下降到2017年的20.9%。但是2018年上半年,上述指標分別上升4.4和4個百分點至21.9%和24.9%。
近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確定五大減稅領域,將為企業減450億稅負。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要求,全年要為企業和個人減稅8000多億元,為市場主體減輕非稅負擔3000多億元。

看起來政府的減稅力度并不小,但為何企業感受不到呢?難道是因為企業貪心?
雖然國家是實實在在的為企業減負,但是現階段的減負,受益者主要是大企業,由于稅收征管的加強,中小企業的減負感受并不明顯。
有調查數據顯示:中小企業為我國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
所以今年4月11日在博鰲亞洲論壇“稅改”分論壇上,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就曾提出“中國如果要減稅,大企業不要減,直接把小微企業的稅免了”的建議。
還有一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增值稅33600億元,同比增長16.6%,企業所得稅23928億元,同比增長12.8%,遠遠超過GDP與個人收入增速。
這說明不是國家不作為,也不是企業太貪心,只是我們國家還有減稅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