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塊普通玻璃,經過智能化工藝加工“搖身一變”,就能身價倍增,成為用于電腦、電視的液晶顯示屏。在本屆智博會S3館展出的惠科金渝液晶面板,將為觀眾現場呈現這一“黑科技”。
15天,這是一塊普通玻璃變為一塊液晶顯示屏所需的加工周期。而今在巴南區惠科金渝生產車間,每天都上演著“玻璃變形記”——這個車間里沒有傳統生產車間火花飛濺、機械轟鳴的嘈雜,整潔干凈得像一個圖書館。
惠科金渝負責人介紹,把普通玻璃制成液晶面板必經的生產流程都是智能化的,包括上個流程與下個流程間的傳送運輸都不需要人工參與,靠機械手臂抓取或傳送帶即可完成。
“整個車間最多只需兩名檢查人員負責觀察機械運行,核實機臺的上報數據即可。”惠科金渝負責人表示,智能化生產讓員工擺脫了機械重復的體力活兒,可以將更多時間用于技術研發。目前惠科金渝有員工近2000人,其中技術研發人員達800余人,占比40%。
生產流程全智能化,大幅提高了惠科金渝生產效率。截至目前,惠科金渝已累計生產液晶顯示屏1300萬片,今年7月單月產面板數量達130萬片,單月利潤一度突破億元大關。
惠科金渝實施智能化生產帶來的變化不僅體現在產品數量上,更體現在質量上。
據介紹,液晶面板能夠呈現出精致畫面的原因,全靠其玻璃基板上刻蝕的金屬線來傳輸信號。可以說,每一根金屬線的質量,決定了整個面板顯示的精確度。
目前惠科金渝生產的每一塊液晶面板上面的金屬線越來越多、越來越細,而依靠智能生產線,惠科金渝機臺刻蝕金屬線的誤差僅只有一根頭發絲直徑的1/50。
作為國內首個由混合所有制企業主導建設的液晶面板項目,惠科金渝自2017年2月投產以來,經過前期技術攻關,已成功打破國外技術壟斷,掌握液晶面板4道光罩制作技術,讓生產成本下降5%,生產效能提升20%。今年上半年,惠科金渝公司采用智能化生產線,實現產品滿產滿銷,實現產值32.3億元,成為全市戰略性新興產業標桿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