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玻璃畫染磨技藝始于19世紀,傳承至今已有五代,該技藝于2017年入選天津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傳統美術類。今天記者帶您走近玻璃畫染磨技藝傳人張金鎖、張春林,聽他們講述老技藝的傳承故事,帶您品味玻璃畫的獨特韻味。
97歲的張金鎖是玻璃畫染磨技藝的第三代傳人,老人的兒子、55歲的張春林是第四代傳人。記者在紅橋區見到父子倆時,看到張春林正全神貫注地打磨玻璃畫,而張金鎖則在一旁指點。
張金鎖告訴記者,玻璃畫在中國已有近200年歷史,早先是從西方學來的,圖案多以山水、人物、花鳥、走獸為主。由于需求量大,水運發達的天津成為北方玻璃畫創作的基地,早期天津北馬路一帶存在著很多制作玻璃畫的作坊。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玻璃畫成為有錢人家生活中的裝飾品。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由四塊玻璃組成的靠山鏡多了起來,上面繪有象征吉祥的圖案,多用于婚慶和饋贈親友。后來,隨著時代發展,裝飾畫樣式增多,形式變得多樣,玻璃印刷得到普及,加上老手藝人流失,玻璃畫已不復昔日輝煌。
“反面作畫”是玻璃畫的特點之一,作畫的程序與紙上作畫相反,畫師從反面進行描繪,觀眾才能在正面看到畫面。這就需要畫師有很強的功底,能反著畫、反著寫、反著磨。這些程序都很考驗手藝人的功夫是否到家。張春林告訴記者,天津玻璃畫染磨技藝主要包括玻璃油畫、玻璃蝕刻、玻璃磨刻三種技法。其中玻璃油畫用毛筆、藤筆等作畫,然后著色。玻璃蝕刻是用竹筆繪圖,通過混合液腐蝕后再著色。玻璃磨刻是靠砂輪打磨作畫。三種技法既可單獨成畫,又能綜合運用完成一件玻璃畫。
記者看到,張春林的工作間內擺放著規格不一的砂輪,其中最小的直徑僅5厘米,最大的直徑30厘米。他以這些砂輪為畫筆,在易碎玻璃上打磨出像孔雀羽毛那樣的細小圖案。“玻璃易碎,加上砂輪磨刻過程中會產生熱量,易炸裂。所以,磨刻時需經常用水洗玻璃并晾干,但經水洗后的玻璃易傷手,所以創作每件作品都須小心,稍有不慎便會損壞作品,還可能劃傷手。”張春林邊展示玻璃畫磨刻作品《竹》邊說。
97歲的張金鎖16歲從老家衡水來到天津,在金榮齋拜天津玻璃畫第二代傳人布金堂為師,學習制作玻璃畫,出師后創辦了自己的商號。“我畫玻璃畫已80余年,雖說如今眼神不太好,但還能畫。現在人們都不太了解玻璃畫了,我希望兒子春林能將這項技藝傳承下去,并發揚光大。”張金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