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了傳承工匠精神,讓傳統手工技藝發光發亮,青島發起了一場“指尖上的青島”青島民間十大文化匠人評選活動。青島工藝美術大師李繼偉就是十大文化匠人中的一位,他創造性地開發了玻璃書法雕刻,以玻璃、水晶、琉璃為基材,專門復制古代碑刻、摩崖、刻帖、名家墨跡,以及各時代優秀繪畫作品。李繼偉說,他做玻璃書法雕刻的心思很簡單,除了興趣使然,還有就是希望能讓那些古代碑刻、名家墨跡傳承下去,“看到那些石碑都風化了,感覺挺可惜的”。
書法雕刻:
既是興趣也想傳承藝術
在滁州路的一個小院里,穿過嘈雜的玻璃加工廠,沿著樓梯而上,記者來到了這處“叩璃堂”,也就是青島工藝美術大師李繼偉的“中國玻璃碑林”工作室。這間工作室雖然小,但散落著不少古代名家書法字帖和書籍,頗具文化味兒。
李繼偉曾就讀于山東藝術學院,主修國畫專業,在學習國畫期間,兼修書法。畢業后他從萊陽老家來到青島做玻璃雕刻的工作,“主要是雕花,牡丹、荷花之類的”。雖然雕的這些花挺俗氣,但為了維持生計,李繼偉一干就是十五六年。六七年前,一個偶然的機會,一個朋友跟李繼偉聊天的時候,說中國古代有那么多石碑都風化了,殘缺了,你能不能用玻璃把它們刻出來?李繼偉平常也有寫書法的愛好,有時候也會在玻璃上刻刻字,聽朋友這么一問,突然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說為什么不這么做呢?自己既有這樣的愛好和手藝,又很有意義。所以從那時候起,李繼偉就專心研究玻璃書法雕刻。他想去翻刻復制古代的一些碑刻,將這些藝術進行另一種方式的保存和呈現。
注重細節:
跟原作誤差不超0.1毫米
對于玻璃刻字的步驟,李繼偉介紹說,首先要在玻璃上附上一層膜,然后在膜上用漿糊粘上白紙,這一步很關鍵。緊接著就是將選好的經文用毛筆臨摹在白紙上,用小刻刀把字的輪廓掏空,隨后需要借助噴砂機在李繼偉自制的小暗室完成,這就是刻字過程。自從創立“玻璃碑林”藝術工作室以來,他已經復制刻印了《散氏盤》《石鼓文》《乙瑛碑》《平復帖》《祭侄文稿》《赤壁賦》等完整的藝術作品。
雖然刻字和雕花在工藝上大同小異,但李繼偉說兩者的功夫可天差地別。其實,這個書法雕刻說開了也不難,雕花工藝很多人都會,但刻字的全國就沒有,不是會不會的問題,而是能不能做的問題。一方面書法雕刻關鍵在于細節的處理,比如你雕花的時候大點小點無所謂,但刻字要跟原作一模一樣,而且古人的字都偏小,誤差不能超過0.1毫米,很多人都做不了這個細活。另一方面,這種細活沒有效益,“比如你雕個牡丹花,可能半個小時甚至十幾分鐘就出來了,但你刻一塊50字左右的玻璃往往需要一周時間。還有可能你出了一個小失誤,這一個星期就白做了”。
慢工細活:
有時候晾曬就得半年以上
李繼偉說,玻璃書法雕刻并不是完全沒有難度,“你要懂書法”。所以,開始一件作品之前,李繼偉往往要提前臨摹一段時間,對所要雕刻的書法掌握到一定程度,“研究他的書法怎么寫的,要把他的書法寫一遍,要理解他這個字是怎么出來的,他是怎樣用筆的,即使一個點也很關鍵,否則懂行的人就說你形似神不似”。
李繼偉指了指眼前玻璃雕刻上的一個字說:“像這個小點,有可能十幾分鐘才能把這個小東西給保留住”。李繼偉說,如何把這個小點保存住,不讓它從玻璃上掉下來才是最難的,“因為一個小點粘在玻璃上,很容易一抹就掉,甚至不抹都能掉下來,那我就要讓它掉不了。窗上貼的那些不干膠給了我啟發,這些不干膠時間一長,你怎么擦都擦不下來。于是我就把整個玻璃加熱,或者讓太陽曬一曬,讓它有一定的耐性,所以我經常晾曬半年以上才能繼續雕刻,這是我試了好多次才總結出來的經驗”。
所謂匠人或大師與一般工人師傅的區別在哪?在李繼偉看來,技法是一樣的,只是下的功夫大小而已。而玻璃書法雕刻就是這樣一個慢工出細活的工作,在他從事玻璃書法雕刻的這七八年時間里,李繼偉總共才做了200多套作品。
泰山石刻:
五年20余次登泰山才完成
在李繼偉復制的眾多經典作品中,泰山經石峪石刻最令人震撼。李繼偉從2011年開始,5年時間20余次登泰山,終于利用40塊一平方米大小的玻璃板,縮小49倍,將刻石的原始風貌完美地復原出來,“你需要把這個東西吃透,因為它不是像咱現在這些東西一樣整整齊齊的,它是錯開的,缺了哪都不知道,經文是5700個字,當時古人就沒刻完,后來經過一千多年的風化,現在剩了1000多個字,其他那些都沒有了,怎么找?就是通過考古專家,還有其他一些方法,比如找書法家等,我花了五年時間才把每個字在什么位置上都找出來”。
在完成作品后,他常常會請一些書法專家來探討,嚴謹的專家們甚至會拿著放大鏡來仔細審閱每個字的每個筆畫。李繼偉要做的是盡量把書法作品原有風韻,筆畫的節奏、力度都保留下來。
李繼偉之所以能一直堅持下來,完全就是興趣使然,“現在都說情懷,也是那么個意思吧!有些人喜歡寫字,但他也不想當書法家,也不想去參賽,他為了什么?就是玩,就是喜歡。還有那些養鳥的,養個鳥它能干啥呀?也沒什么用,還得往里搭錢,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