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中國玻璃產業而言,從1922年在秦皇島初出襁褓,至今也有近百年的歷史,而其真正實現快速發展基本上是與新中國成立同步,在這期間中國玻璃產業實現了許多令國人驕傲的成就。2018年伊始,不妨來細數這些年來中國玻璃產業所實現的光榮與夢想,厘清她的成長脈絡。

中國玻璃夢起航的地方:秦皇島耀華玻璃廠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中國玻璃工業的起點要追溯到河北的秦皇島了。1922年,民族資本家周學熙發起,由灤礦及開平礦共同投資創立了秦皇島耀華玻璃廠,它被譽為“中國玻璃工業的搖籃”。從其名字來看,“耀華”取自“光耀中華”之意,飽含的是當時民族資本企業的家國情懷。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近代玻璃工業的背后始終有袁世凱家族的身影。耀華的投資方之一灤礦(全稱為“北洋灤州礦務有限公司”)就是袁世凱出任直隸總督時創辦,而周氏則為袁氏幕僚。袁世凱之子袁克桓曾任秦皇島耀華董事長,之后還創建了上海耀華。
在玻璃制作技術上,當時采用的主要是股份制形式引進的弗克法專利,年產能達到15萬-20萬重箱。至此,中國玻璃結束了依賴進口的歷史。
事實上,中國玻璃從搖籃誕生到新中國成立之前的這段道路走得并不順暢。據了解,1922年至1948年中國玻璃企業主要是中比合辦、中日合辦和官商合辦時期,期間,企業飽受內憂外患的侵擾,在產品類型上也只能生產平板玻璃單一產品。
在數量上,至1949年,我國也僅在秦皇島、沈陽以及大連擁有三座平板玻璃生產廠,24臺引上機,年產量為107萬標準箱。其余為數不多的玻璃工廠多采用手工操作工藝,生產設備簡陋,勞動條件差,生產的制品種類有限。
由此可見,新中國成立之初,盡管中國的玻璃產業已經實現了從無到有的世紀性轉變,但是受制于歷史環境以及技術等多重因素的影響,那時的中國玻璃工業發展是艱難而緩慢的。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玻璃如雨后春筍
建國初期的1949年,我國平板玻璃的年產量僅占世界總量的 1.7%,而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建設又急需大量的玻璃產品,因此發展玻璃工業對于新中國的建設迫在眉睫。總體來說,這一時期,我國的平板玻璃工業發展迅速,也涌現了一大批新興企業。
1953年,我國恢復和改造了舊中國遺留下來的秦皇島、大連、沈陽3個廠,并建成上海耀華玻璃廠,并開始自行設計、研究開發、自行制造設備的歷程,這就拉開中國玻璃工業的發展大幕。
50年代中期至上世紀60年代前后,國家對發展玻璃非常重視。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家相繼建成了洛陽、株洲、昆明、蚌埠、杭州、廈門、宿遷、蘭州等有槽引上法玻璃廠,并先后試驗成功無槽引上工藝、淺池平拉工藝,建設了秦皇島、上海、太原無槽引上和一大批小平拉生產線。
改革開放助力中國玻璃跨越式發展
在改革開放之后,結合世界玻璃工業的發展情況,中國玻璃工業也開始注重以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調整為主,加大了對玻璃工業的技改和科研投入。
開發中國洛陽浮法技術。經歷過文革的打擊之后,20世紀70年代后期和80年代初,中國玻璃工業重新煥發生機,這一階段的最大亮點是開發了中國洛陽浮法技術。該技術得益于洛陽玻璃廠將原壓延生產線改為浮法生產線,在前后經歷了10年的工業性試驗階段之后,直到1981年通過國家級鑒定,并在之后進入浮法技術的推廣應用和發展提高階段。
這一工藝的誕生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購買“皮爾金頓專利技術使用權”而自行發明浮法工藝技術的國家。從而實現了中國浮法工藝與英國皮爾金頓浮法工藝、美國PPG浮法工藝齊名的世界公認的三大浮法工藝。
引進第一條中空玻璃生產線。1984年,深圳光華中空玻璃工程公司成立,它是全國首家生產中空玻璃的中外合資企業。隨后秦皇島耀華工業技術玻璃廠、通遼玻璃廠、上海耀華玻璃廠、南玻集團等緊隨其后也引進了中空玻璃生產線。
據不完全統計,此后幾年,我國又陸續從美國、意大利、德國等國引進了約40條生產線和關鍵設備,促使其他企業進行仿制和二次研發,提高了機械化生產水平,初步改善了我國中空玻璃生產規模小、產量低、質量差、成本高的落后局面。
洛陽北玻研制水平鋼化設備。鋼化玻璃設備制造多年來一直為西方發達國家所壟斷。1995年,洛陽北方玻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出了“靜壓提升法水平輥道式玻璃平彎鋼化技術與機組”。
當年9月,該項玻璃生產技術與機組設備在江蘇省揚州市通過專家審定,各項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家一項空白,從而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水平鋼化設備,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
由此可見,改革開放之后的80、90年代,我國玻璃企業通過技術和自主研發已經開始了行業的快速發展,甚至成功實現一些進口替代。
21世紀中國玻璃敢與世界比肩
據了解,我國板玻璃產量已經實現了由1978年的1784萬重箱提高到2016年的77403萬重箱,增長幅度超過40倍。經過一定的技術和經驗積累,進入21世紀,中國玻璃在多方面取得好成績。
洛玻“超薄浮法玻璃”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2006年度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評選中,“超薄浮法玻璃成套技術與關鍵設備在電子玻璃工業化生產的開發應用”項目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據了解,電子工業用超薄浮法玻璃工藝技術屬于國際玻璃行業中最前沿和尖端的技術領域之一,該技術被國外公司長期封鎖和壟斷。
洛玻集團于2002年設計建成國內第一條電子工業用超薄浮法玻璃生產線,開發生產出1.3毫米以下電子工業用超薄浮法玻璃,并成功應用于信息行業平板顯示器領域。
“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與節能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項目榮獲201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1月10日,在京舉行的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和中國建材國際工程集團有限公司等聯合完成的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與節能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獲得國家殊榮。
此前,我國高端浮法玻璃產品長期依賴進口以及能耗普遍偏高,針對于此,該項目實現了首次成功開發世界最大規模的1200t/d優質浮法玻璃生產線,并實現成套裝備的完全國產化,產品質量更加穩定,能耗水平國際領先。
南玻“高性能鋁硅酸鹽超薄電子玻璃關鍵技術”達國際水平。作為中國玻璃企業首批上市的企業之一,南玻集團從1984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于玻璃技術的不斷突破。2017年7月22日,旗下“高性能鋁硅酸鹽超薄電子玻璃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科技成果和新產品鑒定會在廣州舉行,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南玻集團的該項目整體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大規格超薄成型、超白色度控制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在如今電子消費市場行情見長的情況下,南玻旗下一款超薄玻璃可見光在92%以上,顏色和LAB值都非常小,顏色透亮、色澤明亮;在柔韌性度上,拿到手上可實現和紙一樣的感覺,具備良好的抗沖擊強度,不僅能滿足全面屏對屏上產品的裝飾要求,而且能很好地應對全面屏對抗沖擊性的要求。
不僅如此,該項目還開發了多種新型高性能鋁硅酸鹽玻璃配方,并且率先在國內外量產了0.2~0.3mm厚度的浮法高性能鋁硅酸鹽超薄電子玻璃產品,為OLED屏、3D手機蓋板玻璃、5G通訊技術所需的雙玻璃等高端市場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目前該產品已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顯示終端中,逐步替代進口產品。
總體而言,從以上中國玻璃產業走過的近百年崢嶸歲月中,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玻璃企業一路走來的光榮與夢想。時至今日,盡管中國玻璃產業又面臨著如產能過剩、環保壓力以及智能化轉型等多方面的挑戰,但是我們仍然期待世界玻璃能加速邁入“中國時代”,期待中國玻璃企業再次書寫歷史,創造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