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8年元旦進入倒計時,2017年即將落下帷幕。作為中國玻璃企業的上市龍頭之一,中國南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自1984年在深圳蛇口成立以來,已經順利走過了33個年頭。而2017年也是南玻集團于1992年上市以來的第二十五周年,更是其首任董事長、改革開放的先驅袁庚先生的100歲誕辰。
袁庚先生曾提出“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的理念,不僅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南玻人,更是深深地影響一批改革和創業的有志之士。今年4月28日,南玻集團在其發布的《致股東信》中提到:2017年,南玻將大力發揚“實干+創新”的袁庚精神,將公司的發展帶上一個新臺階。
時至今日,南玻經過33年的發展,已經從最初注冊資金僅50萬美元的小公司,發展為總資產逾170億元,市值超200億元,員工約12000人的大型產業集團企業,這些成績得取得或許靠的正是袁庚精神的引領。值此上市二十五周年以及袁庚先生100歲誕辰的關鍵性年份即將結束之際,不妨來回顧一下這一年南玻集團是怎么踐行和傳承“實干+創新”的袁庚精神的。
實干:發力多元化,布局重點業務
2017年8月22日,中國南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布了2017年上半年度報告,報告中顯示公司上半年抵消關聯交易后營業收入49.44億元,同比增加7.16億元,增幅16.94%。其中玻璃產業、太陽能產業、電子玻璃及顯示器件產業的營收均實現增長。
事實上,在產業方面,南玻以玻璃起家,時至今日已經從最原始的玻璃買賣經銷商蛻變為玻璃制造龍頭,公司主營業務已經逐步多元化,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四大產業鏈,包括平板玻璃、工程玻璃、太陽能光伏產業及電子顯示器件為主的四大事業板塊。
其中,南玻電子玻璃及顯示器件事業部成為今年新的營收增長極。據半年報顯示,該部門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67億元,同比增2.77億元,增幅高達307.63%;實現凈利潤2207萬元,同比增加2547萬元。而公司負責人也表示,這一業務板塊以后也將成為公司重點布局的產業。
南玻電子玻璃業務不僅在今年的營收上亮眼,在技術方面的成績更是值得一提,7月22日,南玻旗下“高性能鋁硅酸鹽超薄電子玻璃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科技成果和新產品鑒定會在廣州隆重舉行,與會專家一致認為該項目整體技術水平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其中大規格超薄成型、超白色度控制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而據南玻集團研發總監周翔磊12月2日在2017年重慶·國際手機展論壇中介紹,旗下一款超薄玻璃可見光在92%以上,顏色和LAB值都非常小,顏色透亮、色澤明亮;在柔韌性度上,拿到手上可實現和紙一樣的感覺,具備良好的抗沖擊強度,不僅能滿足全面屏對屏上產品的裝飾要求,而且能很好地應對全面屏對抗沖擊性的要求。
不僅如此,“高性能鋁硅酸鹽超薄電子玻璃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項目還開發了多種新型高性能鋁硅酸鹽玻璃配方,并且率先在國內外量產了0.2~0.3mm厚度的浮法高性能鋁硅酸鹽超薄電子玻璃產品,為OLED屏、3D手機蓋板玻璃、5G通訊技術所需的雙玻璃等高端市場應用提供了技術支持。目前該產品已廣泛應用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顯示終端中,逐步替代進口產品。
由此可見,在公司在業務方面,除了堅持多元化的業務布局之外,在電子消費品行業利好的環境之下,公司近幾年在電子玻璃領域的產品研發也是不斷加碼,并且取得不錯的成績。正如南玻集團常務副總裁盧文輝所說,在多項業務中,預計電子玻璃和顯示器件未來一段時間仍會超出其他業務,更有利于公司產業升級。
創新:走智能化謀求轉型的發展之路
據了解,在南玻集團發展的33年歷程中,其在玻璃制造上一直是“最早”的創新者,曾建造起中國首條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浮法玻璃生產線、第一條薄玻璃應用于電子領域的生產線,同時是第一批制造觸控玻璃、最早做太陽能光伏玻璃的企業。
然而在當前國家政策層面“供給側改革”的“去產能”背景之下,傳統制造業也面臨不小的轉型陣痛,產能過剩是現在玻璃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問題。早在2009年,國務院圈定的六大產能過剩行業中玻璃行業就赫然在列。再到2015年,去產能正式拉開大幕,玻璃行業再度被推向風口浪尖。
對南玻集團而言,據了解,目前約有60%~70%的業務仍是傳統玻璃,包括上游的平板玻璃和工程玻璃,30%是太陽能產業,形成一條多晶硅制備、硅片切割、電池片組建到光伏電站完整的產業鏈;另外只有10%為玻璃行業中技術含量最高的超薄電子玻璃及顯示器件產業。
事實上,從南玻集團今年半年報來和第三季度報告來看,都出現了“增收不增利”的情況,個中原因,或許多少與玻璃產業產能過剩導致市場價格波動劇烈有關,在這種情況下,南玻自然難以獨善其身。無獨有偶,除了產能過剩,目前玻璃行業還面臨著環保的壓力。
從以上情況來看,玻璃行業要想求得長足發展,謀求轉型似乎勢在必行。正如南玻集團常務副總裁盧文輝今年提出的:企業在不同的時期,重要的是踩對時代的節奏,用更好的競爭力去滿足經濟活動。而在這種“供給側改革”的大時代背景下,他也表示會在產品結構、技術質量上,用工匠精神等方面做得更好,形成一個強大的競爭力跟創效性。
除了在產品和技術方面加大創新力度謀求轉型,南玻還有一條產業整合的思路。根據國家去產能規劃,到2020年,全國前十大玻璃企業合計市場占有率要達到60%。由此可見,對于玻璃行業來說,去產能也是龍頭整合、集中度提升的機遇期。
要想在這種龍頭整合的背景之下再次“力挽狂瀾”,南玻選擇的方式或許正如其董事長陳琳今年向媒體透露的,“在未來三到五年,南玻計劃將在綜合考量主業產業鏈延展的情況下,對產業鏈進行整合和安排,充分發揮主業現有優勢,進行整合和提升,實現各板塊產品及行業的交融。”
事實上,對于一個老牌民族企業而言,一路前進的過程也必定是一個“千錘百煉”的成長史,來自企業內在體質或者時代外在環境的挑戰都不可避免,能否運籌帷幄,適時而變或許是檢驗一個企業生命力最好的標準。
對南玻集團而言,基于三十多年在制造業的深耕細作和產品創新,無論是對于中國民族品牌的崛起還是企業自身價值的創造都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從80年代成立之初開始,公司已經經歷了人工階段、設備自動化階段;90年代互聯網發展又帶來了MRP、庫存管理,供應鏈管理;2000年之后又開始了物聯網變革。由此,歷史似乎證明了南玻在一次次關鍵性的歷史拐點上有順利實現轉型的能力。
而對于目前而言,南玻面臨的是在“去產能”和環保壓力等大背景之下,要實現向產業技術升級、管理創新以及裝備水平提升等智能化轉型。而在其所倡導的“實干+創新”的袁庚精神趨勢之下,南玻集團能否再次華麗轉型,走向智能化發展的新道路,我們可以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