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里學玻璃專業,走向社會開始賣玻璃,后來又安裝玻璃,再讓玻璃幕墻發電,還把智能調光幕墻安裝到了大連的地鐵上。從1995年下海創業的那一天起,自始至終,他沒有離開過建筑市場,始終在自己熟悉的領域耕耘。
他就是53歲的劉紅維,興業太陽能技術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2009年,興業太陽能在香港上市,核心產業是新能源、節能環保、新材料;2017年7月21日,興業太陽能分拆新材料業務板塊,興業新材料登陸香港創業板,成為國內首家赴港上市的調光材料企業。
22年時間一晃而過,這位學無機材料玻璃專業的專業人士,專注做環保產業,締造著低碳生活。
劉紅維畢業于武漢建材學院(現武漢理工大學),他的幾個創業合伙人都是大學同學,在公司創業之初,分頭跑市場。1995年,幾位合伙人注冊了玻璃幕墻公司,把玻璃裝在外墻上。“二十多年,我們始終沒有離開最熟悉的建筑市場,從玻璃幕墻切入到太陽能,從外觀上看是幕墻,但太陽一照射,建筑的外墻就能發電。別人做服務,我們做專業。”劉紅維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說。
他告訴記者,當時公司承接的第一個工程是深圳陽光酒店,做承重玻璃。當時老板半信半疑,詢問:“玻璃真的可以承重嗎?”劉紅維回答:“我是學玻璃專業的,你相信我,一定沒問題。”
“公司之前做玻璃幕墻,因為幾位合伙人都是學玻璃專業出身。那時候做設計不像現在用電腦,都是用一把尺子、一個三角板、一支中華鉛筆,人工畫出來。過去的建筑裝玻璃能采光就行,但到了20世紀80年代,開始使用玻璃幕墻,由于玻璃幕墻技術門檻低,后續很多企業大量涌入,整個行業處于無序競爭狀態,未來要生存發展,就一定要創新。”他對記者說。
然而,興業太陽能的創新路徑與其他光伏企業并不同。當各路資本紛紛投入光伏制造業的時候,很早就已進入光伏行業的劉紅維,卻帶領興業太陽能研究較為冷門的光伏應用研究,特別是光伏與建筑結合的技術創新。
隨著產業規模化推進,興業太陽能完成了三個基地的布局:以科研為中心的珠海南屏研發基地、以生產為主體的湖南湘潭制造基地、以出口為重心的珠海高新出口基地。
在興業太陽能的園區,記者看到樓宇大面積使用能發電的玻璃幕墻,太陽能發電可以占到全公司用電量的10%。在一樓大廳沒有安裝空調,而是采用可翻轉的玻璃結構,盡管南方的天氣悶熱,但記者卻感到涼爽,能耗卻只有傳統建筑的1/3。
“國家支持綠色建筑的力度很大,之前作為中美清潔能源協議中的綠色建筑項目,在興業園區修建了建筑節能的示范工程,美國也參與技術研發,讓技術和工藝實現市場化。”劉紅維說,假如做一個常規建筑,每平方米是1500元的成本,如果做成綠色建筑,成本是2000元,但每年能節約100度電。綠色建筑一定是性價比合理的建筑,而不是奢侈品。希望節能技術能得到復制和推廣。
在興業的展示大廳,記者看到智能調光產品和投影系統在綠色建筑和公共設施上的應用。在兩層ITO薄膜之間均勻涂布一層液晶,就能制造成智能液晶調光膜。調光膜可以呈現無色透明狀,也可以呈現畫面。過去的調光材料主要依賴進口,價格昂貴,每平方米要花上千美元。“現在我們可以把成本做到最低,每平方米只要100美元,完全中國自主研發和制造,在建筑市場,傳統的窗簾和水泥墻已經無法滿足需要,應用智能液晶調光產品和玻璃幕墻,中國人走在世界前面,不是沒有可能。”劉紅維對記者說。
“興業新材料分拆上市,融資后會進一步做研發。”劉紅維表示,會以母公司興業太陽能的經營網絡推動公司發展,以總收入3%作為研發資金,集資部分作新增公司設備。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目前沿線國家已有20多個國家都有興業的產品和服務。幕墻加工在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大概占到40%的市場。同時中標了東南亞很多高層建筑,希望把調光玻璃和膜都帶出國門。在國內將走合作發展的道路。在當地培養合作伙伴,合作伙伴做玻璃,而興業新材料可以提供膜和技術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