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進一步融合,我國智能制造發展成效顯著,玻璃領域的技術裝備也同步升級,逐步實現銷售、排單、生產及過程中的裝卸搬運、智能連線、管理、采購、倉儲、交貨等環節的銜接,“智慧工廠”初具雛形。
在剛結束不久的第28屆中國國際玻璃工藝技術展覽會當中,我們也看到了歐姆展示的上片卸片機器人以及全自動玻璃原片倉儲上片系統、李賽克的智能倉儲系統、北玻的立式理片系統、高力威的智能倉儲系統、精工機械的全自動鋼化爐、百超的全自動中空玻璃生產線、藍天新海的全自動中空玻璃打膠機,等等,一圈下來,大家普遍都感受到了自動化、智能化在玻璃行業正成為大勢所趨。


據新玻網專家顧問佛山市共興玻璃機械有限公司及佛山市格斯特玻璃機械有限公司企業策劃兼技術營銷顧問趙北寧女士介紹,現在的玻璃企業有條件的都寧愿實行自動化生產,一來人員不好管理,二來人的工資每年都在漲,相當于企業生產成本每年都在增加長。
采用自動化程度高的設備雖然車間的空間沒有節省,但最主要的是人工的節約,有的甚至可以節省2/3的人手。而且連線設備在減少人力成本的同時,可以提高生產效率和成品良率,大大降低了人工操作的失誤率和損耗率。智能化連線雖然節約人工,但仍舊需要有人來操作,而且必須是高技術人員。
有人疑問,智能化連線也存在“木桶原理”,最后的產能由最短的那塊木板來決定,也就是說運作過程當中,如果某個部位不同步就會出現問題,那這樣連線還有多大意義。對此,趙北寧解釋,連線是要靠軟件程序來實現的,設置多大的玻璃、走多少速度、間隔多少等,目前軟件開發能夠做到,而且智能化連線是就慢不就快,但是,最慢也慢不了多少,一分鐘十幾米,最快的一分鐘也能達到27米,只能說不能達到最快。
另外,目前自動化程度很高的工廠并不多,因為智能化連線需要大批量生產,如果是零零碎碎的訂單,每一次都需要調整程序,因此智能化連線暫時沒辦法應用于小工廠,暫時只能依靠人工,智能化設備目前價格還是高昂,成本回收還要很多年,對于小工廠而言,一下子無法投入這樣的設備,但也由于小工廠的量不大,倒也無所謂。
雖然從我國的發展水平來看,智能制造的標準、軟件等基礎還相對薄弱,但隨著技術的不斷完善和成熟,投入成本將大大降低,無論是大企業還是小企業都將受惠于自動化智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