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月15日—3月15日,環境保護部將對京津冀及周邊18個城市開展今年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督查對象主要是北京、天津,河北石家莊、廊坊、保定、唐山、邯鄲、邢臺、滄州、衡水,山西太原、臨汾,山東濟南、德州,河南鄭州、鶴壁、焦作、安陽。
這是3個月來環保部組織的第二次大規模督查,亦成為今年開春以來最引人注目的環保事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12月15日,環保部宣布將派出13個督查組對各地重污染天氣應對措施落實情況開展督查。

按季度進行空氣質量專項督查將成常態
環保部新聞處的相關人員表示,“去年年底是以督查企業為主,和正在開展的空氣質量專項督查并不相同。”此次專項督查將圍繞地方黨委、政府和部門大氣污染防治責任落實情況開展督查,不同城市各有側重,重點盯住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等問題;重點督查各級黨委、政府及其有關部門責任落實情況、《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2016年任務完成情況、重污染天氣應急預案制定和落實情況、10蒸噸及以下燃煤鍋爐清理淘汰工作進展及在用鍋爐分布情況、“散亂污”企業依法治理情況和工業污染源達標排放工作落實情況等。利用執法平臺做好走訪問詢、問題移交轉辦和督查發現問題等工作記錄;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黨風廉政建設的相關規定,強化嚴督嚴查。
“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的提法是近年來第一次出現,意味著按季度進行空氣質量專項督查將成為常態;與以往有所不同的是,此次環保部的督查規格空前: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及三位副部長將分別親自帶隊參與巡查,聯合相關省(市)組成18個督查組,并分成54個小組同步開展督查工作,涉及督查人員260余人。采取部長巡查、走訪問詢、現場抽查等方式,堅持以督政為主導,督政與督企相結合,分階段推進,不斷傳導督查壓力,切實督促地方落實大氣污染防治責任。值得一提的是,由環保部部長親自帶隊督查,屬于頭一回。

環保部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第13督查組在企業檢查
京津冀地區壓力主要集中在河北
京津冀地區集中了首都北京和直轄市天津,河北是中國重要的重工業基地,一直以來,該地區的霧霾問題就備受關注。從2016年1月,第一支中央環保督查組將督查地選在河北,就可見一斑。此次2017年第一季度空氣質量專項督查,環保部部長陳吉寧2月19日至20日便選擇了在河北省保定市進行開展,并實地走訪調研了保定市蠡縣、博野縣、安新縣企業鍋爐改造情況及小企業群生產排污情況。督查發現,保定市各縣幾乎都有特色產業,但很多都是規模小、工藝差、環保設施不足、超標排放嚴重的“散亂污”企業,在城鄉結合部扎堆分布、煙囪林立,是大氣污染防治工作中難啃的硬骨頭。
截至2月19日,18個督察組共走訪督導檢查567部門和企業,一些影響空氣質量的問題露出水面,尤其以工業企業大氣排放問題較為突出,其中,石家莊市行唐縣某玻璃有限公司存在超白壓延玻璃生產線項目批建不符,部分生產線無環評審批手續且未經驗收即投入生產,在線監測點位設置不合理,熱修期間3#熔窯煙氣手工監測數據異常,脫硫設施長期不出渣等問題。石家莊某環保設備科技有限公司沒有取得相關監測資質,工商登記的業務范圍也沒有監測項目,卻為該玻璃有限公司提供手工監測數據。
在政府層面,京津冀地區已初步建立重污染天氣應急、監測預警、信息共享等工作制度,京津冀地區防治大氣污染的政策框架和限制性目標已基本搭建完畢。其中,《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PM2.5濃度要比2013年下降40%左右。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指出,要在2020年實現這一目標,關鍵在河北,因為工業大頭在河北,需要進行能源大改革。
河北工業大學京津冀發展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張貴也指出,北京和天津在環境治理上已經邁出了長足的進步,“壓力都在河北這一邊”。

河北可以高附加值產業助力轉型
據了解,河北的產業結構近幾年也在不斷變化。2015年前,河北的第二產業以冶金業為主;2015年后則以裝備制造為主,上升了一個臺階,對承接京津地區的產業轉移影響深遠。但這些進步,相比于京津冀地區日趨嚴峻的空氣污染形勢,仍顯得不足。
張貴指出,“河北目前的困境主要是內外部的雙重約束。首先是國際大環境不好,其次是環境破壞、效率低下強迫河北必須轉型”。在這種壓力下,河北積極承接北京、天津的先進產能,但河北比較落后的產業結構,客觀上對承接先進產能也造成了一定困難。另一方面向好的趨勢是河北正在尋找新的動能,包括大數據、新一代信息產業、物流業等。以這些高附加值產業為驅動力,河北的產業升級有路徑可依。
此外,本次督查標志著今年大氣治理工作已全面啟動,在違法企業取締、小鍋爐淘汰、錯峰停產的同時,工業企業排污許可頒發和排污升級改造也將擴大減排治理市場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