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33毫米,0.2毫米,0.15毫米,沒有最薄,只有更薄。2016年,中國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在院長彭壽的帶領下,成功拉引0.15毫米超薄浮法電子玻璃,實現了“超薄”到“極薄”的跨越,再次刷新了中國超薄電子玻璃薄型化的生產紀錄。彭壽,全國人大代表,我國平板玻璃技術專家,他所帶領的中國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六年獲得三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創新,助推中國玻璃產業進入國際領跑行列;創新,讓蚌埠“玻璃之城”的美稱享譽世界。
30多年來,彭壽一直在一線從事玻璃工程技術領域的科研、設計和產業化工作。歷經數十年的潛心研究和艱苦磨練,中國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玻璃工藝新技術和成套核心裝備,快速推進了我國高品質浮法玻璃、光伏玻璃、信息顯示玻璃的工程化、產業化。
作為企業領頭人,他在任的10多年時間,帶領企業實現了從依靠傳統建材工程技術市場到以玻璃工程為基礎,穩步推進太陽能和光電顯示產業鏈發展的快速轉型,使得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從5000多萬元增長到2016年的160億元,占領了80%左右的國內高端玻璃工程市場和90%左右的用中國技術設計建設的國外玻璃生產線,為國家創匯數十億美元,并將新玻璃、新材料、新能源、新裝備產業基地布點在全國多個省份的十幾個地市。

蚌埠,是如何孵化出世界領先的企業?
回顧蚌埠的發展,不論在計劃經濟年代,還是改革開放以來,都始終緊抓創新不放。創新是蚌埠的發展之魂,是蚌埠發展最重要的因素和不竭動力。轉型、創新、開放,已經成為蚌埠彎道超車的機遇與動力。
盤點2016年蚌埠取得的成績,創新發展依舊是主基調——中科院(蚌埠)科技成果交易轉化孵化中心成功落戶蚌埠;大富光電OLED顯示器及組件獲批省重大新興產業專項;1-11月,高新技術產業實現增加值279.3億元,居全省第4位;增長23.6%,居全省第3位……
“新的一年,堅持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系統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為抓手,以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平臺,高舉創新大旗,放大創新優勢,做足創新文章,搶占創新高點,加快建設科教大市、技工大市、工匠大市、制造強市,讓自主創新成為蚌埠最響亮的品牌。”2017年,蚌埠給自己定下了這個“小目標”。

中國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是蚌埠玻璃產業轉型中的急先鋒,是蚌埠創新發展的一面旗幟。作為企業的領頭羊,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彭壽接受記者采訪的主題幾乎就圍繞在創新方面:“2017年1月9日,中國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第三次站在國家最高科技獎勵的領獎臺。這是繼2011年超白光伏玻璃、2013年浮法玻璃微缺陷控制與節能關鍵技術之后,蚌埠玻璃院獲得的第三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6年之內三次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是對蚌埠玻璃院60多年來創新發展歷史和成果的最好總結、提煉和升華,集中體現了我們以創新促發展、以創新謀未來、以創新轉化發展動能的企業實踐,反映了蚌埠玻璃院在引領中國玻璃行業核心技術創新發展、為國防軍工以及關系國家經濟命脈行業提供關鍵可靠原材料、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貢獻力量的筑夢歷程。打破英、美對浮法玻璃技術的壟斷,使得中國浮法玻璃技術在全球呈現三足鼎立態勢,成為不用向發達國家繳納專利使用費的技術。”
中國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取得這些成績的根本原因,彭壽認為就是在創新這步“先手棋”上做足了文章。他還向記者透露,未來蚌埠玻璃院將在高鐵玻璃上有所作為,讓玻璃搭乘高鐵從安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