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活動舉辦地廣東順德華桂園
佛山市順德區高力威機械有限公司自2013年便致力于智能制造及“網絡+”的技術研究,在中空玻璃自動化生產線的核心技術取得突破,可顛覆玻璃深加工行業的傳統加工方式,率先體會到了創新的價值。

講座簽到處

講座現場300座位超員
為幫助更多企業打破“不創新是等死,創新是找死”的魔咒,12月20日,高力威聯手斯坦福大學終身教授、斯坦福大學管理科學與工程亞太中心主任、“動態管理之父”謝德蓀教授于廣東佛山順德區順峰山公園內華桂園舉辦了一場《重新定義創新》的活動,近300名企業中高層管理人員到場,對系統性創新思維與能力構建進行探索。

高勝總經理丁佰勝
協辦方廣東省高勝咨詢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丁佰勝在開場致辭中提到,客戶無所謂忠誠度,只講求企業能否持續地為他們創造價值。

高力威經營管理部長兼制造中心總監李先堂致辭
創造價值可以通過創新來實現,但創新其實還可以再進行細分,謝德蓀教授將創新歸結為兩大類,一是科學創新,也叫始創新,這是原始的發明創造,有可能是誤打誤撞而來的,另一類是商業創新,目的就是為了創造價值。

謝德蓀教授
謝德蓀教授曾任美國通用、IBM、新加坡發展銀行、首創集團、TCL、中石化、中國人壽等多家國內外的大型企業和政府組織高級顧問,熟悉國內外眾多企業的創新生態系統規劃,并借助這些案例為在場的企業家更好地理解“創新”。
在謝德蓀教授的講解當中,他著重剖析了商業創新,并將其再細分為“流創新”和“源創新”,所謂“流創新”,就是改善現有價值鏈的價值,“源創新”就是組合現有資源創造新價值理念,這兩種最直觀的區別就是“流創新”是增加企業的競爭優勢,但不可持久,“源創新”則是開拓新市場,不在紅海競爭。“流創新”帶有客觀性,是某一事物已被大眾廣泛認可為有價值,而“源創新”具有主觀性,是自己認為有價值而別人未必這樣認為。
謝德蓀教授利用麥當勞和Apple的商業模型作了個解釋,新加坡高科技公司研發的數字音頻播放技術,屬于始創新,重點在于研發,而MP3及其他先進產品是在這基礎上衍生而來的,屬于流創新,重點在于運營、產品設計及銷售,而喬布斯實現了隨身聽所愛的音樂及讀物,形成一個整合iTunes+iPod、唱片公司、電子公司、出版社、教育界和蘋果店的iPod生態系統,這就屬于源創新,更重要的是對人的理解及資源組合。而麥當勞連鎖快餐店,連鎖快餐通過食品供應商、食品行業企業家、運輸公司的資源為麥當勞加盟老板提供價值,另一方面,麥當勞通過地產又整合了土地擁有者、建筑商、銀行的資源為麥當勞加盟老板提供價值,最終形成兩面市場商業模型,也就是整合一面資源提供另一面價值。
從上面的例子不難看出,麥當勞和蘋果都不是通過新科技新產品獲得成功的,因為科技不是顛覆市場的關鍵,而以源創新建立新生態系統才是顛覆市場的關鍵,而跨界正是源創新的特點。
我們都知道,產品也是有周期的,謝德蓀教授指出,進入壁壘高、應用廣、技術更新慢、必需品的流創新周期長,高科技時尚消費產品的流創新周期短,而產品流創新周期長的行業大多注重產品流創新,少考慮源創新,玻璃機械設備行業屬于恰恰就是流創新周期長的一類。一旦連續新產品達到收益遞減時,產品的流創新周期也就到了,就應該要考慮源創新,但是一個行業自身就有生態系統,所以可以通過跨界去突破,就像麥當勞本身是快餐店,但它卻跨界進入了地產。
但是,源創新可不是隨隨便便的跨界,首先要鑒定自身的核心資源、能力以及能推動的新理念價值,不同時期要考慮的著重點也并不一樣,在早期,一定要找準自身的定位、找準時機和切入點(突破口)開拓兩面市場,重點在建立兩面市場的關鍵成員;在發展期,要建立有共同利益以及忠誠度高的社團,著重平衡生態系統建設與利潤;在成熟期,要加強成員忠誠度,并開始找下一輪源創新的機會,這時候關注的已經不是產品,而是成員的欲望及需求。謝德蓀教授指出,忠誠的生態系統成員是最有價值的資源,所以不能只顧及自己的利益,而是要建立平臺整合自己及一方的資源來提供價值給另一方,從而創造積極的交叉網絡效應,帶動更多成員通過流創新的機會獲利,進一步加強網絡效應,這也就是俗話里的“先利人后利己”。
當下企業說創新往往是講求產品的創新,但謝德蓀教授的講解已經點出了企業轉型突破的關鍵在于由流創新思維(以產品為主)轉向源創新思維(以生態系統為主),不但企業的領導要重視源創新思維,還要引導員工對源創新的認識及認同,最終建立公司的源創新文化。
新產品推出市場時總是深受流創新思維影響,首先做市場調查設計產品,設計完美產品后把產品推進市場,隨后再增加產品功能占領市段,但源創新并不是推進新產品,而是推進新價值理念,因為客戶沒體驗過新價值所以市場調查沒有用,要實現新價值理念,除了產品以外還需要其他配件,有些配件可能還不存在,推動源創新是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流程,而不是執行完美的流程。因此,企業源創新需要有接受新理念價值的成員,并且要幫助體驗新理念價值的成員,與他們建立信任、親切感,滿足他們的欲望和需求,與他們取得共贏。
落到機械行業,謝德蓀教授表示很多人認同某機械產品的價值是客觀存在的,但企業創新活動僅針對提高這機械產品的價值,因為產品周期長,就會陷入以新科技流創新來保持發展最終導致的激烈競爭當中。隨著互聯網的熱潮掀起,機械行業也簡單地把利用互聯網搶市場當作創新,但這只是減少成本、縮短產業生命周期的流創新,要利用互聯網+有效地幫助傳統行業以源創新突破行業發展才是真正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