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一帶一路”建設重要區域的非洲,與正在實施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轉型升級的中國,雙方優勢明顯,經濟發展的互補性強,擁有廣闊的合作前景。近日在北京召開的“中非產能合作發展高峰論壇”上,與會專家認為,中非產能合作前景廣闊,企業“走出去”要全方位考慮,做好風險評估和市場調研等分析。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9月,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包括非洲在內的全球160個國家和地區的653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對外直接投資8827.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3.7%。我國已經連續六年穩居非洲第一大貿易伙伴,而非洲也成為我國企業在海外的第二大承包工程市場和投資目的地。
中國外交部非洲司副司長戴兵認為,我國在鋼鐵、水泥、光伏等優勢產業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富余的產能,受國內需求變化和勞動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影響,一些勞動密集型產業需要走向海外,謀求更大的發展。同時,中非合作互補性強,中國的優勢產業和富余產能,正是非洲現在工業化所急需的。
戴兵認為,中非合作可采用試點的方式,在部分非洲國家先行先試,積累經驗,以項目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指導,尊重市場原則,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同時“走出去”的企業還要注意了解不同國家之間的文化、法律、政策等方面的差異。
商務部中國國際經濟合作學會會長崔明謨認為,通過企業開展中非產能合作,推進經濟一體化,這與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和加強國際產能合作相契合,我國企業要利用國內的優勢產能,幫助非洲發展本土配套工程,打造高端制造業,這樣才能受到非洲國家的歡迎。“很多的案例表明,凡是本土化經營做得好的企業,都能得到可持續發展,反之,可能就很難在駐在國站穩腳跟。”崔明謨提醒,企業“走出去”開展業務,一定要與所在國密切配合,并認真做好風險評估,加強風險防控能力。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曲維璽認為,中非經濟結構互補性很強,無論是從政府方面,還是從企業層面,都有共同的合作空間。但是,在中非合作上,也存在著挑戰,一是企業“多頭管理、多頭競爭”的問題比較突出。二是中介服務短缺,尤其是能夠提供境外全方位服務的中介機構還比較少,亟須全方位的境外法律、財務、金融等中介平臺。曲維璽建議企業在“走出去”之前,一要進行嚴謹、細致的前期市場調研工作。二要注重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
原國務院研究室工交貿易司巡視員唐元認為,綠色發展是我國實施“走出去”戰略的最大政策導向。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循綠色發展的原則,這既是世界各國對綠色發展的要求,也是企業的謀生之道。例如,發展風電、水電、光電和電子信息企業就非常受非洲國家歡迎的。
他建議,中非應共同建立起財政、稅收、金融、投資、技術、經濟等方面的一些政策體系,鼓勵企業走綠色低炭道路,重點發展循環經濟和生產綠色產品,把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到中非合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