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睛是感知外界世界的重要器官,人們獲得的信息大約有83%是靠眼睛來完成的。歲月荏苒,隨著時代變遷,眼鏡從稀有品漸漸演變成為人人皆可擁有的日常必需。眼鏡最早誕生于13世紀的歐洲,明代中期由胡商帶入中國,屬于極其珍貴的物品。清朝初期,眼鏡隨南陽商船大量進入中國,但價格比金銀珠寶還昂貴。
在濟南,有這樣一家百年眼鏡店,早在上世紀初就開設在繁華的商埠街道,老濟南人稱其為“二大馬路”,其東靠普利門,西鄰西市場,如今一百年過去了,它仍然風雨無阻地矗立在此。近日,記者走進這家百年來一直精益求精做眼鏡的老店,感受其“精益求精”的百年故事。
孫中山曾為其題字“精益求精”
這條被老濟南人稱作“二大馬路”的街道,曾經也是濟南的重要商圈,可以說是當時濟南府的“金融角”,經常出入的都是洋人和工商界人士。1911年,在上海英國高德洋行擔任華方經理兼翻譯的周云章和張干德等人共同集資,在南京路創辦了中國精益眼鏡股份有限公司。1917年,中國精益眼鏡股份有限公司派浙江慈溪人到濟南開設分店,地址就是現在的經二路135號精益眼鏡店。
1919年,孫中山先生在精益眼鏡公司廣州分公司配置眼鏡時非常滿意,欣然為該店題詞“精益求精”并簽名蓋章。上海精益眼鏡總公司的周云章得知后,立即派人將孫中山的題詞攜回,配上鏡框懸掛于店內,并復制若干份給各地分店張掛。
精益眼鏡店經理趙修鋼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以后,精益眼鏡不僅越來越受到普通消費者的青睞,也成為國家領導人、國際友人的首選,鄧小平、葉劍英、劉伯承、徐向前、郭沫若、李錫銘、秦基偉,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越南總理黃文歡以及愛新覺羅溥儀,都配戴過精益眼鏡。
在趙修鋼的辦公室里,掛了一張他與桑特拉奇的合影,雖然照片被鑲在鏡框里,但是由于時間久遠,照片的邊角已經有些泛黃。趙修鋼告訴記者,這張照片是1999年桑特拉奇在魯能執教的時間里到店配眼鏡時拍的,至今都保留著。

精益眼鏡店創辦初期街景精益眼鏡店創辦初期街景趙修鋼收藏的老式眼鏡1999年趙修鋼與桑特拉奇合影
手工打的玻璃鏡片 輻射濟南周邊地區
趙修鋼拿出自己早些年收藏的玻璃鏡片擦拭著,他說:“原來的眼鏡片都是玻璃材質的,進了毛坯料以后,只能一點一點地用金剛砂。過去配一副眼鏡少則20天,如果帶有散光度數則需要一個月,鏡片的透光度、彎曲的程度都得特別精確,與鏡框的對接更是要嚴絲合縫,不能有一點馬虎。”
“早期的眼鏡店都是前店后廠,車間里大概有100多位工人。早年,德州、聊城這些地區沒有自己的眼鏡加工廠,只能把配眼鏡的方子開出來,等著精益眼鏡店的工作人員帶到濟南,再在濟南加工制作。”趙修鋼說。
隨著改革開放,樹脂鏡片逐漸取代了玻璃鏡片,制作流程得以簡化,機器替代手工,眼鏡也出現了新的樣式,眼鏡店鋪也逐漸多了起來。作為一家百年老店,精益眼鏡店也開始尋找新的突破。
1981年,精益眼鏡店擴大生產和銷售規模,成立了濟南市鐘表眼鏡公司。為了加強對鐘表和眼鏡行業的統一領導,按照國發(82)107號文(工商企業管理條例)第六條規定和濟南市一商局層字4號文通知,濟南精益眼鏡公司更名為濟南鐘表眼鏡公司。
進入21世紀,濟南精益眼鏡有限公司進行了股份制改革。趙修鋼介紹,精益眼鏡店不斷引進國際一流的驗光、加工及檢測設備,加大專業技術人員的培訓和考核,確保驗配質量。現在的精益眼鏡店在濟南及周邊開設了70多家連鎖機構,為了保證質量,所有的鏡片、鏡架都實行統一配送,并且重視技術人員的資質審查及技術培訓。
“眼睛是心靈的窗口,我們希望能一直做呵護心靈之窗的使者,讓精益眼鏡店再走一個100年。不管社會如何變新,產品如何更新,我覺得還是‘老’的好,‘老’意味著什么呢?誰也說不清……”趙修鋼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