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晚間,A股光伏板塊上市公司密集披露上半年業績預告,在行業面臨“史上最強內卷”的背景下,多數企業均陷入虧損“泥潭”。
根據經濟觀察網記者不完全統計,截至7月9日,共有17家光伏板塊上市公司披露業績預告,其中9家企業今年上半年業績預虧。以業績預告中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上限計,這9家企業在2024年上半年的預計虧損金額高達155.76億元。
此外,在上述披露了業績預告的企業中,今年上半年預虧上限超過10億元的企業共有5家,分別為隆基綠能(601012.SH)、通威股份(600438.SH)、TCL中環(002129.SZ)、愛旭股份(600732.SH)、雙良節能(600481.SH)。
7月4日,國信證券發表研報指出,從盈利水平來看,當前光伏主產業鏈環節已經進入凈虧損甚至跌破現金成本階段,非理性競爭之下各光伏廠商失血嚴重。
“失血”嚴重
截至7月9日,在已經披露業績預告的光伏板塊上市公司中,預虧金額排名前三的企業分別為隆基綠能、通威股份、TCL中環。
其中,隆基綠能預計2024年上半年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48.00億元到55.00億元,同比由盈轉虧,該公司2023年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約為91.78億元;通威股份預計2024年上半年實現凈虧損約為30億元至33億元,該公司2023年上半年實現凈利潤約為132.7億元;TCL中環2024年上半年預計凈虧損為29億元至32億元,該公司2023年上半年凈利潤為45.36億元。
在業績預告中,針對出現虧損的原因,三家廠商都給出了各自的分析。
隆基綠能表示,報告期內,公司加大了對光伏終端市場的產品及服務投入,實現了組件銷量同比增長,但受制于光伏行業整體供需錯配、各環節主要產品市場銷售價格大幅下降的影響,導致與上年同期相比,本報告期內增量不增收、對參股硅料企業的投資收益減少,預計計提存貨減值金額45億元到48億元,短期盈利承壓。
通威股份則將光伏業務經營產生虧損歸因于受產業鏈各環節市場價格全面大幅下降且持續低迷的影響。
TCL中環則表示,2024年上半年光伏制造各環節產能加速釋放,供需較2023年下半年進一步失衡,短期競爭博弈加劇,為公司經營帶來諸多不確定性。該公司同時稱,2024年上半年國內光伏產業鏈硅料、硅片以及電池片等主要環節產品價格下跌,至2024年第二季度,各產業環節基本處于銷售價格和成本倒掛、普遍虧損甚至現金成本虧損的狀態,經營業績承壓。
“2023年以來隨著產能的快速釋放,市場出現階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導致整個產業鏈價格快速下滑。近一年來P型方面多晶硅料/182硅片/182電池片/雙玻組件價格下滑45%/56%/56%/43%;N型方面,多晶硅料/182硅片/TOPCon電池片/雙玻TOPCon組件價格下滑43%/61%/63%/45%。”針對當前光伏供應鏈價格情況,國信證券在7月4日的研報中分析指出。
除了價格的持續下跌,從需求端來看,目前國內下游的光伏裝機增速也有所減緩。
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數據,2024年1至5月我國新增光伏裝機79.15GW,同比增長29.3%,同比增速較2023年1至5月的158%減少了約128個百分點。
值得一提的是,在上述已經披露了業績預告的企業中,德業股份(605117.SH)、錦浪科技(300763.SZ)兩家逆變器廠商業績逆勢預喜。
根據公告數據,德業股份預計2024年上半年實現歸母凈利潤11.83億元至12.83億元,錦浪科技今年上半年預計實現凈利潤3.25億元至4億元。
國金證券在7月7日發表的一份研報中指出,逆變器作為光伏行業中最早經歷供需壓力測試的板塊,后續隨著歐洲需求的改善、新興市場需求的高增、以美國為代表的大型儲能市場的裝機高增,基本面有望率先走出底部。
“頂層設計”已在路上
供需錯配導致產業鏈競爭加劇,終端產品價格持續下降是多家光伏企業深陷“虧損”泥潭的誘因。而針對目前光伏制造行業的“內卷”現狀,促進行業有序競爭的“頂層設計”已在路上。
7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公開征求對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及公告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的意見。
工信部官網信息顯示,為進一步加強光伏制造行業管理,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對《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1年本)》《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暫行辦法(2021年本)》進行修訂,形成《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2024年本)》《光伏制造行業規范公告管理辦法(2024年本)》(征求意見稿)。
經濟觀察網記者注意到,《光伏制造行業規范條件》(下稱《規范條件》)最早發布于2013年,又先后于2015年、2018年、2021年進行修訂,《規范條件》通過政策引導并在技術指標、產能利用、生產能耗等方面提出要求,促進光伏產業升級發展。
而相較于《規范條件》(2021年本),此次發布的2024年本征求意見稿明確強調,要引導光伏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加強技術創新、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同時,將新建和改擴建光伏制造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由20%提升至30%。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副秘書長江華7月9日在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官方公眾號撰文指出:“在目前光伏供需形勢嚴峻的情況下,加強供給端的調控是加快推動供需恢復平衡的關鍵舉措,為此,《規范條件》繼續引導光伏企業減少單純擴大產能的光伏制造項目,避免低水平重復擴張。”
江華認為,眼下中國光伏產業面臨階段性供需失衡、產業鏈價格快速下滑、企業經營承壓,在加強行業自律、減少行業內卷的同時,也需要在宏觀行業管理政策層面優先支持有技術、有品牌、有自有知識產權的企業,引導避免低水平盲目擴張,優化光伏產業發展環境,包括加強知識產權保護、統一相關標準、提升產品質量等。
關于中國光伏行業競爭格局未來的演變方向,晶科能源(688223.SH)副總裁錢晶近日在接受經濟觀察網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光伏市場集中度會進一步提升,前五家光伏企業可能會占據70%—80%的市場份額。
“當前能夠連續虧損三個季度的光伏企業不多了,整個產業鏈能支撐三四個季度已經很厲害了,所以(產業鏈)價格再下探的可能性不大,即使有幅度也會很小。產能出清會加速,但是否在2024年完成,還有待觀察。預計今年第三,第四季度市場價格會有緩慢回升的跡象。”錢晶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