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年可以用它來換黃金等貴價物品也不完全可以理解。記得在電影《上帝也瘋狂》里,一支可口可樂的玻璃瓶居然引發了一場部落混亂,因為人人都想擁有它,可見器物本身的魅力不會因為價格的浮動而變化。

斯蒂芬·達姆(Steffen Dam),1961年出生于丹麥,作為一個孩子,他喜愛鉆研他的祖父母所收藏的科學書籍和昆蟲標本。 Steffen 津津樂道分享他的“標本”,同時也要人們體會“自然”是人類心靈和精神的一面鏡子。

在1982年時,他取得了精密模具制造資質,但他似乎從來沒將自己看做一個普通的工匠,4歲時便在丹麥奧爾胡斯市(Aarhus)成立了自己的首個工作室。也許是因為崇尚陶制品的野性和那股具有魔力的土腥味道,那時的斯蒂芬·達姆曾對制陶手藝頗感興趣,但隨后就墜入了令他神往的玻璃藝術之中,經過在Pillchuck Glass SchoolPillchuck Glass SchoolPillchuck玻璃學校學習,Dam最后與同樣是玻璃藝術家的MichaKarlslundMicha Karlslund建立了新的工作室。
當他投身玻璃鑄造之后,作品開始豐富起來,包括生物標本瓶、氣缸及仿真標本等。還有冉冉上升的氣泡,被永久地固化在一個個玻璃面板與玻璃氣缸之中,Steffen的藝術創作穿越模糊的學科界限,串聯了藝術與生命科學的元素。

Steffen一直在努力追求玻璃的內在氣質,其創作不局限于傳統的玻璃藝術,大膽地將「塑料制造商」的閱歷和靈感注入玻璃藝術——許多金屬氧化物可以使玻璃液著色,藝術家通過控制氧化還原反應,創造他想要的顏色。他喜歡展現玻璃的「不完美」,例如許多人試圖隱藏的氣泡和灰痕,Steffen利用這兩者營造令人癡迷的魅力——在虛構與現實之間,營造一種意想不到的平衡,從而在視覺上增加了朦朧的美感。
他最初著迷于玻璃制作過程時產生的氣泡、雜質、裂痕等,這些玻璃原本的缺陷在他眼中變成靈感之源:他利用這種雜質性,加以碳層、銀箔,在玻璃瓶中刻畫出以假亂真的水母標本,熠熠生輝。

那些玻璃藝術品中的「小精靈」,雖然凍結在玻璃中,卻仿佛以一種「靜中有動」的視覺效果,時刻提醒我們如何讀取和感受時間的變化,Steffen認為:「玻璃世界中,玻璃自有他自己的時間意識。」

McFadden曾這樣評價:「Steffen注定成為玻璃藝術家的使命,似乎是為了向我們展示無形的、世界的奇跡——觀察世界,我們能看到的不只是我們!他是人類心靈和精神的一面鏡子,透過簡單純粹的美,反映著自然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