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玻璃制造業還是當時國內的一個朝陽產業,市場供不應求,產品利潤率高。以汽車玻璃產品為例,早期的毛利可達90%以上。作為玻璃行業的先驅者,伯恩光學正是在這一時期快速成長起來,享受到時代的紅利。
1986年,楊建文及林惠英夫婦在香港成立了伯恩光學有限公司,起初主要制作手表屏幕,廣泛應用在各世界名表品牌。2000年,憑借敏銳的市場觀察力及過硬的技術研發團隊,楊建文決心轉戰手機屏幕領域,并率先應用在臺灣BenQ手機上,獲得了良好的市場反響。2004年,順利承接了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的訂單,開啟了手機玻璃屏幕的時代。當時諾基亞和摩托羅拉的手機玻璃屏幾乎都來自伯恩光學。2007年,伯恩成為了蘋果的手機及音樂播放器結構系統玻璃供應商。
據統計,我國制造型企業的平均壽命為11年,而創立已有36年的伯恩光學至今仍能保持著業內領先的競爭力離不開創始人楊建文的獨到經營。
跟很多人印象中的企業家不同,楊建文并不是每天盯著銷售數據、財務報表,也沒有整日開會,督促工作,而是一門心思扎進研發工作室。為了研究更先進的生產技術,楊建文經常在工廠里一待就是一整天。
一片小小的玻璃,看似簡單,實際上里面有很多的技術門道。以手機玻璃面板為例,僅生產工序就有開料、切角、鐳碼、粗磨、CNC、拋光、精磨、加硬、返磨、電膜等二十多道,需要20條以上的產線,60種以上的設備共同完成。而且,每一道程序,都需要精雕細琢才能達到預設標準。
秉承技術為本、合作共贏的經營理念,伯恩光學始終默默站在全球頂尖手機品牌的背后,通過提供優質的產品和高質量的服務,逐漸發展成為全球領先的智能設備外觀結構及模組方案提供商。
很多人有疑惑,伯恩光學的發展速度這么快,為什么遲遲沒有上市?據了解,追求技術創新的伯恩光學在上市問題上并沒有太積極。而放眼全球,這樣的企業并不少見,隱形冠軍在推崇工匠精神的德國最多,有1707家,其次是美國有366家,而日本也有220家位居第三。在中國,類似的企業也有老干媽、娃哈哈、方太、李錦記等等。
實際上,這些隱形冠軍的選擇也不難理解。因為上市并不是企業發展的必需品。一家卓越企業的成功,關鍵要靠自身的產品優勢和管理優勢。反觀上市的企業也有很多融了巨資之后并沒有在產品和服務上擴大優勢,而是醉心于資本運作,把散戶當成韭菜,割了一茬又一茬。如果沒有明確的資金規劃和目標,企業上市還是要謹慎。
基于穩健經營能力和強大的研發能力,伯恩光學近年來不斷進行業務多元化拓展。公開信息顯示,伯恩光學已于今年年初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請。招股書透露,其本次上市募集資金將主要用于開發新材料、新技術、發展汽車相關業務,加強智能制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