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7日,兩只斑頭雁從拉薩龍王潭公園上空飛過。新華社記者張汝鋒攝
今年9月,在成都的機場候機時,蔡笑看到一只小黃鶯的尸體躺在航站樓玻璃墻外的地上。十幾米外,她又發現了另外兩只小鳥的尸體。
此景讓這位來自上海的觀鳥者感到悲傷。她突然意識到這些小鳥或許是因為撞擊到玻璃窗戶而死。“鳥撞”這件事她以前聽說過,卻從未親眼見過。
蔡笑用手機記錄了眼前所見,并將照片發送至一個關于“鳥撞”的科學調查小組。該調查旨在收集記錄,為中國存在“鳥撞”這一現象提供數據。

一名志愿者在南京做“鳥撞”調查時發現一只小鳥躺在玻璃建筑旁,拍照并處理現場(2021年11月5日攝)。受訪者供圖
李彬彬是江蘇省昆山杜克大學環境科學學院的一名助理教授。從今年3月起,她聯合多個中國觀鳥協會開始了這份“鳥撞”調查。截至目前,他們發現全國大部分地區都有“鳥撞”的記錄,且調查所涉及的26種鳥類中,有三分之二是候鳥。在廣州、上海等建筑密集的大城市里,“鳥撞”記錄更多。
在人類對空間透亮度的追求中,玻璃建筑不知不覺成了鳥的噩夢。
玻璃上的反光會映射藍天白云,讓鳥誤以為看到了一片開闊的空間,之后便全速飛進。即使在反射極小的夜晚,有燈光的窗戶也會讓一些候鳥迷失方向,導致它們與高樓玻璃相撞。
因撞擊致傷的鳥,一般在外表看不出明顯的傷痕,多半是在撞擊后顱內出血而最終導致死亡。
根據美國媒體和觀鳥會的數據,在美國,每年有多達10億只鳥因撞擊建筑物玻璃而死亡。盡管中國目前缺乏數據,但考慮到中國東部海岸是全球候鳥遷徙的必經通道之一,科學家們估計“鳥撞”數量在中國可能也有類似的規模。
李彬彬在學校目睹了十幾起“鳥撞”事件后發起了這項調查。2018年,她和學生向學校提交了一份報告,建議更換大面積玻璃窗戶。但學校擔心這樣做會影響建筑的美觀,經過幾次協商,學校最后同意采用貼紙的方法來減少玻璃的反光。
果然,這次簡單的嘗試,讓李彬彬發現校園里幾乎沒有再出現過“鳥撞”。
位于深圳的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也進行了類似的嘗試。深圳是全球擁有150米以上摩天大樓第二多的城市。從2020年8月起,當地的環保教育工作者戎燦中就開始在公園內的玻璃建筑上用漫畫家設計的動物圖案貼紙來降低玻璃反射率。

深圳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里,當地環保教育工作者為玻璃建筑貼上有鳥兒圖案的定制貼紙,以減少玻璃反射。深圳福田紅樹林生態公園供圖
“對于影響美觀這個顧慮,只要想辦法,都是有可能解決的。”戎燦中說。
除了使用貼紙,中國一些地方政府和民間組織一直在探索各種方法減少建筑與鳥的沖突。
2020年9月,位于候鳥遷徙路線上的湖南藍山縣關閉了部分景觀照明。當地政府還倡導高層建筑、酒店、商家主動熄滅霓虹燈、外墻燈,以防止夜間飛行的候鳥被人造燈光誤導而迷失方向。
一家名為“Celu”的中國藝術工作室嘗試為玻璃窗戶設計紫外線貼圖,因為紫外線雖然對人類肉眼不可見,但對鳥類可見。工作室創始人蘆明一說,窗戶上的紫外線貼圖既不會影響人的視線,又能讓鳥看清玻璃,免于誤撞。
還有更多的好消息。李彬彬看到她所在的學校二期工程設計方案中,她提出的幾個防“鳥撞”建議均被采納了:減少玻璃幕墻的使用,用其他建筑材料代替;在必須使用玻璃的區域,增加橫紋等花式,減少反光;另外,對容易發生“鳥撞”的連廊部分進行改造。
然而,科學家們的最終目標是希望在中國的建筑業內推廣保護鳥類安全的行業標準,讓防“鳥撞”成為建筑規范。
英國野生動物環保專家唐瑞·湯森德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降低‘鳥撞’風險應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愿景中的關鍵因素,因為‘鳥撞’是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之一,且完全可以避免。”他在北京觀鳥已有10年時間,并組織觀鳥愛好者成立了北京觀鳥會。
如何讓更多的建筑公司愿意為保護鳥類做設計改進,并提高公眾對“鳥撞”的認識?李彬彬認為第一步就是收集足夠多的數據。目前全國有超過130多名志愿者和33個觀鳥協會在她組織的調查中報告了“鳥撞”記錄。
“城市的發展與生物多樣性并不矛盾。”李彬彬說,實現城市里的生物多樣性,未來需要野生動物工作者、城市規劃者、建筑師、藝術家和公眾合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