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蘋果公司作為全球消費電子行業的巨擘,不知多少中國企業因其獲益。
A股和港股的“蘋果概念股”合計超過百只,總市值達到37000億元。眼下,又有一家“果鏈”巨頭要上市。7月30日,伯恩光學在港交所披露招股書。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2020年,以出貨價值計算,伯恩光學是全球最大的智能設備外觀結構及模組方案提供商,占據17.6%的市場份額。蘋果、三星、華為、小米以及聯想、傳音等手機廠商,都是伯恩光學的客戶,蘋果是其中最大的那個。招股書顯示,2021財年(年結日為3月31日),僅蘋果一個客戶就為伯恩光學貢獻了56%的營收。
伯恩光學在業內無人不曉,其創始人楊建文夫婦更是香港第四大富豪,但在公眾視野,伯恩光學鮮有人知。相比之下,與伯恩光學核心業務基本一致的藍思科技盛名在外已久,其創始人周群飛一度曾是中國身價最高的女企業家。
現在,兩個“果鏈”巨頭終于要在資本市場上公開“硬碰硬”,到底誰更勝一籌?
1、注定是“冤家”
伯恩光學發端于哪一年,可能楊建文自己都不清楚從何算起。
官網資料顯示,伯恩光學于1987年在深圳建廠,招股書稱是1989年。但根據央廣《經濟之聲》報道,楊建文1986年就從香港到了深圳,在深圳橫崗街道的一家磚廠里搭了一個鐵皮棚屋,為機械手表生產表面玻璃。
同樣是在80年代末期,周群飛南下深圳,也在一家生產手表表面玻璃的工廠打工,更巧的是,這家工廠的老板正是楊建文的哥哥。
1992年,伯恩光學的前身“富士光學有限公司”在香港注冊成立。次年3月,周群飛自立門戶創辦了藍思科技的雛形。
楊建文不算白手起家,當時他得到了一位名叫“林伯”的貴人相助,《經濟之聲》稱,林伯才是富士光學的老板,只不過楊建文深得林伯賞識,甚至俘獲了林伯女兒林惠英的芳心。
林惠英非等閑女流之輩,自1989年以來,林惠英就一直負責打理公司日常運營,并在商業管理及行政方面積累豐富經驗。2020年,林惠英位居福布斯“全球百大最具影響力女性”第81位,周群飛名列第70位。
2001年,伯恩光學有限公司在香港總部成立。同年,在深圳市龍崗區橫崗金泉工業區成立伯恩光學(深圳)有限公司。楊建文取名“伯恩”,有感念“林伯恩情”之意。
起初,無論是林家的富士光學,還是楊建文的伯恩光學,做的都是手表玻璃的生意,后來楊建文發現當時的手機屏幕都是由塑膠制成,雖然成本低,也更輕便,但非常容易出現劃痕,于是楊建文嘗試用玻璃制作手機屏幕,并向手機廠商推薦。
招股書稱,伯恩光學是全球第一家提供手機玻璃蓋板解決方案、第一家提供智能手機3D玻璃蓋板解決方案的公司。但藍思科技在招股書中表示,它才是首次將玻璃屏引入高端智能手機,以及首次將3D玻璃應用到智能手機的企業。
2004年,伯恩光學先接到摩托羅拉100萬片玻璃屏的訂單,后又追加了400萬片,無奈伯恩光學吃不下,50%的份額被日本一家企業分了去。
其實摩托羅拉不但找了伯恩光學,也給藍思科技下了訂單,可能正是這筆訂單讓伯恩光學和藍思科技結下了梁子。
據《湖南日報》報道,生產手機屏的玻璃原料,是一家日本企業,而這家日企與藍思科技的競爭對手私交甚好。周群飛稱,“他們兩家聯手卡我”,她還因此賤賣了自家房子。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周群飛找到了替代材料并通過摩托羅拉的認證,藍思科技得以繼續與伯恩光學競爭。
2、藍思科技“刺激”伯恩光學上市
2007年初,蘋果發布重新定義手機的初代iPhone,物理按鍵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塊玻璃屏幕。iPhone引領的行業變革,讓伯恩光學、藍思科技順勢崛起。
由于市場空間很大,因此沒有任何一家企業可以獨占全部份額,而且手機廠商也不會依賴單一的供應商。
“主要業務和我們差不多,主要供貨商也是蘋果和三星。”伯恩光學高層曾對媒體表示,在手機玻璃鏡片市場上,兩家公司競爭激烈。
競爭過程中也有“暗斗”。2014年10月,伯恩光學一家工廠的副廠長張顯波被湖南瀏陽警方帶走。
張顯波本來是藍思科技從伯恩光學挖的“墻角”,孰料張顯波又回到了老東家。藍思科技方面稱,張顯波涉嫌向非公職人員行賄并侵犯商業機密。最終,張顯波因證據不足被取保候審。
另據《湖南日報》報道,藍思科技2014年的全球市場份額超過50%,但當時伯恩光學高層認為本公司才是全球最大的供應商。伯恩高層對《南方都市報》表示:“到底誰做的更好,誰的訂單最多?如果有必要,可以把雙方所有的資料,公司營業狀況報表等公布出來”
當時藍思科技正在籌備上市,而在上市這件事上,伯恩光學一再“失算”。
有報道稱,伯恩光學不上市或許與楊建文的性格有關,楊建文一貫為人低調,當時伯恩光學連自己的官網都沒有。
2015年3月18日,藍思科技登陸創業板,融資繼續擴大產能,周群飛一躍成為中國女首富,這個背靠蘋果發跡的女人從此進入公眾視野,藍思科技也成為同行業中最為知名的“果鏈”巨頭。
藍思科技上市不到三個月后,伯恩光學就放棄了不上市的初衷,計劃在香港上市,并向媒體承認,上市的原因是“受藍思科技成功上市的刺激”。
2016年1月,楊建文終于對外宣稱伯恩光學已正式啟動上市,雖然計劃融資20億美元,但又表示伯恩光學并不缺錢,上市只是為了進一步實現全球化戰略。無奈這一年蘋果業績表現欠佳,iPhone銷量下滑,殃及伯恩光學的上市計劃。2016年,藍思科技的業績也有所下降。
到2018年,蘋果最新款iPhone銷量不及預期,再次影響了伯恩光學上市進程,此間還傳出伯恩光學大量裁員。于是,伯恩光學的上市就一直拖到了現在。
由于華為受到美國制裁,其大部分高端手機市場份額被蘋果吞下,iPhone銷量大增,加之疫情期間平板電腦的銷量也迎來井噴,總之蘋果業績表現十分亮眼。當然,華為也是伯恩光學的客戶,但給伯恩光學貢獻的收入遠不如蘋果。
蘋果好,伯恩就好。伯恩光學顯然不想再錯過這次上市機會。
3、到底誰更強?
7月底,伯恩光學披露招股書,與藍思科技相比到底誰更強,外界終于可以有一個直觀感受。
根據招股書,伯恩光學的業務有四部分,分別是智能手機蓋板、可穿戴設備蓋板、平板電腦蓋板和其他業務。藍思科技的業務也分為四部分,中小尺寸防護玻璃(指手機)、大尺寸防護玻璃(指平板電腦)、新材料及其他產品、其他業務,
總之,伯恩光學與藍思科技是兩家業務極為相似的公司,且雙方主要收入都來源于手機屏幕玻璃,其中伯恩光學占比68.65%,藍思科技占比66.27%。這意味著,全球智能手機的出貨量對雙方的收入影響舉足輕重。

伯恩光學財年的年結日為3月31日
從收入來看,2019到2021財年,伯恩光學分別實現收入316.22億港元、274.63億港元和299.13億港元,三年累計889.98億港元,按當前匯率計算,約合人民幣740.82億元。
2018到2020年,藍思科技分別實現收人277.17億元、302.58億元和369.39億元,三年累計949.14億元。
再看利潤。2019到2021財年,伯恩光學凈利潤分別為15.44億港元、18.5億港元和31.6億港元,三年累計65.54億港元,約合人民幣54.56億元。藍思科技2018到2020年凈利潤分別為6.01億元、24.29億元和49.55億元,三年累計79.85億元。
顯然,無論是業績規模還是增速,伯恩光學的表現都遜于藍思科技。

此外,在毛利率方面,2019年到2021財年,伯恩光學的毛利率分別為22.2%、25%和27.2%。藍思科技2018到2020年的綜合毛利率分別為22.63%、25.21%和29.44%。
雙方毛利率總體相差并不明顯,最近一個年度的毛利率,藍思科技比伯恩光學高出兩個百分點。
研發支出上,2019到2021財年,伯恩光學研發成本為17.94億港元、16.61億港元和16.45億港元,分別占當期總收入的5.7%、6.0%和5.5%。
藍思科技的研發投入與伯恩光學相差不多。2018到2020年,藍思科技的研發費用為14.8億元、16.39億元和14.42億元,分別占當期總收入的5.3%、5.4%和3.9%。
直觀上看,藍思科技在財務數據上略優于伯恩光學,但兩家面臨著一個共同的問題。
伯恩光學在風險提示中稱,伯恩光學依賴有限數目的主要客戶,并且無法從客戶處獲得長期采購承諾,加之公司的議價能力有限,因此,如果客戶的訂單大幅調整,公司業績可能出現重大不利影響。藍思科技自然也有這樣的隱憂。
2019到2021財年,伯恩光學前五大客戶為其貢獻了83.9%、83.8%及82.7%的收入,尤其是第一大客戶,占比高達40%、42.8%、56%。
藍思科技狀況亦是如此。2018到2020年,藍思科技前五大客戶采購額占比總收入達到75.04%、74.67%、79.29%,其中最大的客戶貢獻了46.97%、43.07%、54.97%的營收。
伯恩光學和藍思科技的第一大客戶自然是蘋果,也就是說,現在兩家公司各自的半條命都掌握在蘋果手里,自身的話語權較弱,日子過得好不好得看人家的臉色。
剛剛被蘋果拋棄的歐菲光就是一個血淋淋的例子,失去蘋果的訂單后,歐菲光預計2021上半年盈利下降超過90%。
此外,客戶還會插手公司原材料來源,比如要求伯恩光學向指定的供應商采購原材料,而且客戶可以直接與指定供應商進行價格磋商,這就導致伯恩光學無法完全控制自己的成本。
盡管客戶高度集中,且業務開展中有不可自控的因素,但伯恩光學基于三條理由認為公司的穩定發展是可持續的。
第一,除了蘋果和三星,其他客戶都不大;第二,與客戶合作時間很長,特別是蘋果三星,合作都超過十年了;第三,客戶跟我們均屬互惠互補。實際上,這三條理由頗顯牽強,說白了還是希望大客戶不要拋棄。
所以,相比“外患”,為了更長遠的發展,伯恩光學與藍思科技或許更應該考慮“內憂”,以化解依賴大客戶的潛在風險。
比如,在不傷害大客戶訂單的情況下,給小客戶加大一些產能。小米目前占伯恩光學和藍思科技的采購份額還很小,而雷軍說小米手機要在三年內沖擊全球第一,同時重啟了平板電腦產品線,對伯恩光學和藍思科技來說,小米或許就是下一個大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