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廣東省建筑玻璃深加工行業概況
▉上半年廣東省建筑玻璃經營狀況分析
▉下半年廣東市場分析展望
▉建筑玻璃行業陷入困境,企業如何應對?
▉結語:企業的自律是企業家的魄力、胸懷、更是格局
正文
玻璃材料因其與生俱來的極強可塑性,被美譽為“物質的第四種形態”。它晶瑩通透、純凈而華貴,靜謐卻不失活力。建筑物在披上玻璃外衣后,更具開放、自由的個性化特質同時充滿著現代感和藝術感。因此,建筑玻璃成為了設計師、建筑師,在打造建筑物外立面時的首選。
隨著建筑玻璃深加工行業的發展,成熟的鋼化、中空、夾膠加工工藝賦予了建筑玻璃安全、節能、隔音、降噪等諸多優異性能,使其與幕墻、門窗體系的高速發展更加相得益彰。
▉廣東省建筑玻璃深加工行業概況
廣東省建筑玻璃加工企業數量位列全國第一
平板玻璃深加工產能中,約7成用于加工成建筑玻璃產品供給房地產市場。廣東省是建筑玻璃深加工大省。以建筑玻璃主流產品——鋼化玻璃為例,據數據顯示,截至到2020年9月,廣東省內鋼化玻璃企業超過1300家,占全國總量的18.62%,數量位列全國第一。

廣東省內建筑玻璃企業規模以中小型為主
廣東省內建筑玻璃深加工企業有東莞南玻、江門耀皮、信義(東莞)、廣東旗濱、中山格蘭特、海控特玻、新華強、隆玻、中融昊特、新興業、南亮、南星、景圖等知名品牌和一眾中大規模企業;此外各地區還有一批經營穩定、聲譽良好的中小企業。
從企業規模上來看,整個行業里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注冊資金在500萬以內的占比約68%,注冊資金超過1000萬的占比僅為16%。

廣東省內建筑玻璃加工企業分布狀況
從分布上來看,廣東省內建筑玻璃企業基本覆蓋每一個縣級以上城市,在珠三角地區城市分布較為集中,其中東莞、佛山、中山地區最為密集,粵東、粵西、粵北地區企業較少且規模相對偏小。
近年來,一些大中型建筑玻璃企業擴建新生產基地;另一方面,一些企業由于產業政策調整原因從深圳、廣州、佛山地區遷出重建,惠州、江門、肇慶等地成為選址建廠熱門地區。
產品同質化問題突出,銷售范圍重疊
當前建筑玻璃主流產品相對單一,幾乎不存在技術壁壘,產品革新周期較長,行業內產品同質化現象比較嚴重。
由于行業自身特點,建筑玻璃企業的銷售半徑基本在300-500公里內,各建筑玻璃企業銷售范圍大都彼此重合。
建筑玻璃深加工行業產能“復合增長”,增速極快
近年來,玻璃深加工設備自動化、智能化水平程度逐年提升。隨著建筑玻璃企業陸續進行設備更新和升級,更先進的加工設備帶來更高的產出效率,極大促進了行業整體產能的提升。
同時,有實力的中大型企業為追求規模效應,加快了深加工產業布局,在廣東省內,南玻、耀皮、信義、旗濱、中融昊特、晨陽、安源、新興業、燎原、恒保、博安、奧通等一批企業近年來均有新基地在建或建成投產。各搬遷重建的企業也均有不同程度的產能增加。
建筑玻璃行業由于行業進入門檻較低,每年還有眾多新的企業涌入。從全國范圍來看,近十年以來,新注冊建筑玻璃企業呈逐年增長趨勢,行業產能增速進一步提升。

在多重因素影響下,玻璃深加工行業整體產能“復合增長”,產量快速提升。據數據顯示,2021年1-5月,全國鋼化玻璃產量達2.41億平米,同比增長26.6%,比2019年同期增長33%。
市場需求增長放緩、行業進入“存量博弈”時代
2007年-2016年近十年間,國內房地產行業持續火爆增長,其中廣東省更是常年高居前列。在持續升溫,快速增長的市場環境中,建筑玻璃企業間的競爭處于“增量博弈”時代,企業總能通過各種經營手段獲得長足生存和發展空間。與此同時,廣東省建筑玻璃行業的工藝技術、產品質量、服務水平均在競爭中得以快速提升。
但近年來,房地產市場增速逐年放緩,市場總量增長有限,而建筑玻璃行業產能空前充裕,企業間競爭變得更為激烈,行業競爭已從“增量博弈”時代進入“存量博弈”時代,如何在“存量博弈”時代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優勢競爭力,是當下建筑玻璃企業面臨的難題。
▉上半年廣東省建筑玻璃經營狀況分析
上半年,建筑玻璃市場需求增長幅度繼續放緩。
①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21年,1-5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企業房屋施工面積839962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0.1%,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0.4個百分點。
②據國家統計局公布數據:2021年1-5月份建筑裝飾材料銷量同比增長37.2%,但較2019年同期,增速下降4.0%,建材行業消費市場需求增長持續放緩。
就廣東省內而言,在行業協會進行的市場調研中發現,去年疫情緩解之后的二季度省內房地產項目集中開工,大多在今年上半年竣工,建筑玻璃市場需求有一定增長,但由于下游工程公司、門窗幕墻企業面臨采購成本的大幅增長壓力,部分項目施工放緩,整體來看,上半年市場需求總量增長幅度并不大。
上半年,海外市場由于受到疫情影響,建筑玻璃需求有所放緩,雖然香港、澳門、澳洲地區市場需求保持相對穩定,但東南亞、中東等地區的工程項目基本處于停滯狀態,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廣東省內建筑玻璃企業的產能釋放。
調研發現,上半年廣東省內大部分建筑玻璃企業產能利用率維持在六七成水平,僅有少部分訂單充裕的企業維持八成以上產能利用率。
原材料價格暴漲,建筑玻璃出廠成本飆升
上半年,廣東省內建筑玻璃企業面臨的最主要困難,是原材料價格的大幅上漲。據了解,建筑玻璃出廠價格的構成中,直接生產成本占比約80%,浮法原片及輔材因為產品配置不同,在成本占比中稍有差異。以主流產品的配置來估算,原片及輔材在直接生產成本中占比在70%以上,原片在綜合成本中占比超過50%,所以建筑玻璃產品的成本對玻璃原片價格非常敏感。

而廣東省浮法玻璃市場價格自2020年二季度探底以來,一路攀升,去年12月登上歷史高位,市場均價超過2600元/噸。今年上半年經小幅回調后再次上升,尤其5月開啟強勁上漲,截止6月底,優質白玻價格到廠價超過2900元/噸。信義玻璃華南區域價格指數數據顯示:6月底華南市場白玻價格,同比上漲了74%,環比上漲了8.6%,在這輪玻璃原片價格上漲行情中,建筑玻璃產品的出廠成本急劇飆升

(摘自信義玻璃華南玻璃指數)
成本傳導能力相對有限,建筑玻璃毛利降無可降
粗略估算,如果建筑玻璃企業簽訂一口價玻璃加工合同,鎖定原片基準價并將目標利潤定為5%,當原片上漲10%左右時,建筑玻璃企業就將無利可圖。在當前原片大幅上漲的情形下,建筑玻璃企業不得不向下游傳導上漲的成本,但實際經營中,建筑玻璃企業的成本傳導能力相對有限。
長期以來,建筑玻璃加工企業因為“小、散、亂”,雖然身為客戶,但幾乎沒有向上游浮法企業討價還價的能力;同時作為供應商,因為市場競爭激烈,向下游客戶議價也欠缺底氣,產業鏈上本來順理成章的成本傳導,在建筑玻璃行業中卻形成了“堰塞湖”。即便歷經千辛萬苦與下游客戶達成價格調整,但大部分訂單也需要建筑玻璃加工企業自己分擔一定的材料上漲成本,這使本就十分微薄的毛利被榨取一空,甚至不得不虧損運作。
按照一般市場規律,每一輪原材料的上漲,都是產業鏈上利潤的再分配。很明顯,在這一輪玻璃產業鏈利潤的再分配中,玻璃深加工企業不管是面對上游,還是面對下游,都處于明顯劣勢。
企業經營資金需求量劇增,資金普遍緊張
在生產成本一路攀升的過程中,建筑玻璃企業企業資金壓力劇增,其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原片價格大幅上漲,采購成本水漲船高,上半年采購成本同比增加了七成以上,甚至個別規格的原片價格已經翻番。
其次,當原片供不應求時,上游供應商極為強勢,賬期收緊甚至需要現款現貨;因下游地產行業資金普遍吃緊,建筑玻璃企業回款周期拉長、回款難度增大,企業資金利用效率降低,進一步增加了流動資金壓力;同時原片貿易商由于自身資金壓力上升,也減小了對深加工企業的支持力度。
再次,由于省內有相當一部分建筑玻璃企業的設備采購于08年到13年間,當前不斷有設備需要更新,需要擠占大量流動資金。而隨著設備的升級完成,生產效率提高,產能放大,也需要更多流動資金。
最后,建筑玻璃企業大部分是中小民營企業,自有資產不足、規模小、成長性差,很難得到銀行支持,融資十分困難。
在多重因素的疊加影響之下,建筑玻璃企業普遍經營資金緊張,部分企業有單不敢接,不得不主動限量減產,以期熬過困境,等待轉機。
錯峰生產、疫情反彈影響相對有限
上半年二季度,廣東省建筑玻璃企業還遭遇兩只“黑天鵝”:由于電力供應緊張,省內對企業執行錯峰限電政策;二季度末,省內多地疫情反彈,人員和物流受限。調研中發現,電力和疫情對建筑玻璃企業的生產經營造成的影響相對有限。六月底以后,隨著限電政策逐漸寬松,疫情被快速控制,企業經營已經基本不受影響。
行業“馬太效應”凸顯,企業表現兩極分化
2021年上半年,建筑玻璃加工行業“馬太效應”凸顯,握有品牌優勢、規模優勢、資金優勢的大型企業在競爭中掌握了較多主動,市場訂單正加速向大型企業集中。
一、頭部企業訂單飽和,產能利用率較高
頭部企業的品牌知名度較高,品牌忠誠度高的客戶為頭部企業帶來相對優質的訂單;在下游采購預算吃緊的情形下,為確保產品質量,客戶也更愿意向品牌企業下單。
頭部企業利用積累的規模優勢,短期內以擴大市場占有率作為戰略考量,放長了盈利目標周期,價格競爭力毫不遜色于中小企業,更有利于大量集中訂單。
下游訂單對建筑玻璃企業流動資金要求高,頭部企業資金優勢明顯,同時對于上游原片,由于采購規模大,甚至是集團內部之間采購,有一定的價格優惠或賬期寬限,對于下游,由于訂單可選擇性增加,頭部企業的毛利或付款有一定保障,因此資金利用率更高,進一步擴大了優勢。
二、嚴守底線,定位清晰的企業更具市場競爭力
一批建筑玻璃企業在上半年的惡劣市場環境中,得益于自身經營管理規范,經營戰略上定位清晰,同樣表現出較強的市場競爭力。
這類企業相對自律,堅持追求合理利潤,產品價格比同行高,或者在付款條件上比同行苛刻,為了鎖定一定利潤,會要求與客戶簽訂浮動價格。雖然在初期的市場競爭中,容易流失部分客戶,但也正因為需要彌補競爭上的“劣勢”,這些企業一般經過長期積累,會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內部管理上,倒逼企業不斷精益優化,降本增效;在生產硬件上,倒逼企業不斷在設備上不斷投入,升級改造,提高生產效率;產品品質上,由于價格大多數時候干不過同行,倒逼企業用材上真材實料,質量上精益求精,追求“優質優價”;發展策略上,倒逼企業發展差異化產品或在某項工藝上保持一定程度的技術領先,或者揚帆出海,布局海外市場;市場營銷上,由于很多時候不能價格取勝,營銷團隊更需要“軟磨硬泡”“巧舌如簧”,被錘煉出一身與客戶高效溝通協商的本領。
這些建筑玻璃企業,在惡劣的市場環境中,其核心競爭力體現出獨特優勢,表現出較強的生存能力。
三、非理性競爭為部分企業埋下巨大隱患
在上半年,行業中也有部分建筑玻璃企業經營十分困難,其主要原因在于經營中的非理性競爭行為為企業埋下巨大隱患,具體表現為:
1)低價競爭,接單時不計成本,訂單利潤極其微薄,原片稍微上漲就無利可圖;
2)簽訂閉口價合同,原片價格上升后,手握一堆“毒藥訂單”;
3)墊資生產,資金被下游擠占,資金周轉困難,導致有訂單也無力承接;
4)過于依賴低價競爭、忽視質量投入,社會評價不高,客戶極易流失。
這些企業在市場環境惡化時,抗風險能力較弱,甚至面臨被洗牌的危機。
▉下半年廣東市場分析展望
供給端:原片價格大概率維持高位
下半年是建筑玻璃傳統需求旺季,浮法玻璃企業對下半年市場將習慣性看好;而據調查,華南地區浮法原片的目前庫存約為8.5天,遠低于正常的25天的庫存水平,浮法玻璃企業有較強挺價意愿。業內人士認為,2021年下半年的浮法玻璃價格將較大概率維持高位震蕩,不排除繼續上漲的可能性。
需求端:下半年市場有望回暖
根據近年來住房竣工面積的季節性分布規律,第三季度末到第四季度是建筑玻璃市場傳統旺季,去年省內房地產項目投資整體規模保持增長,今年下半年市場需求有基本保障。
與之同時,二季度華南地區由于高溫、降雨等氣候因素影響,施工項目進度有所放緩,同時下游工程公司和門窗幕墻企業由于采購成本壓力有部分項目被延后,這部分施工項目,有望在三、四季度向市場釋放訂單。
但是高位的原片價格、巨大的資金壓力、極低的毛利率水平可能是大部分建筑玻璃企業下半年需要繼續面對的棘手難題。
▉建筑玻璃行業陷入困境,企業如何應對?
嚴峻的市場形勢下,企業經營者應該如何應對,并尋找到破局的轉機呢?業內人士建議,建筑玻璃企業要堅守兩條底線,同時嘗試做出一些改變。
1、越是面臨困境,建筑玻璃企業越要守住質量底線;
建筑玻璃最終的客戶是廣大消費者,建筑玻璃的質量問題關系到國民健康和安全,質量是建筑玻璃企業的生命線,絕不能以次充好、粗制濫造。守住這條底線,企業才有可能走出困境、迎來轉機。
2、激烈的競爭已是行業內的客觀事實且難以避免,保證一定毛利是企業應該堅守的第二條底線;
企業存在的價值在于創造利潤,沒有利潤的行業沒有未來可言,企業應該減少低價競銷,將堅持合理的利潤作為底線,堅決拒接“保本訂單”甚至“虧本訂單”;
3、建立原材料價格與產品價格聯動的計價機制,有利于與下游長期穩定合作;
在過去的建筑玻璃企業與下游合作時,閉口價是主要報價形式,閉口價便于采購商作出成本預算,同時在原片價格下跌時建筑玻璃企業也有利可圖,因此被廣泛適用。但近年來,建筑玻璃原材料價格波動頻繁而且幅度極大,企業無力應付閉口價帶來的經營風險,建立產品價格與原片價格聯動的計價機制(開口價)已勢在必行。
廣泛施行開口價報價形式,其關鍵在于與下游客戶真誠溝通,并真正互惠互利。“開口價”絕不能成為建筑玻璃企業在原片價格上漲時獨善其身的“武器”,還應該在原片價格下跌時成為下游客戶降低采購成本的“法寶”。只有這樣互惠互利的“開口價”才能獲得客戶的理解和認同,從而實現上下游長期穩定合作。
4、建筑玻璃企業應該嚴格把控經營資金,努力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化解資金短缺壓力;
當前企業資金普遍短缺,企業經營者應該嚴格把控資金,堅持收取定金,執行款到發貨,并且要盡量收緊對下游賬期,不將“賬期”作為“競爭力”,堅決拒收商承票,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化解資金壓力。
5、對于“馬太效應”下的中小型建筑玻璃企業,應找準市場定位,明確自身優勢和劣勢,突破的關鍵在于差異化;
馬太效應對中小企業的啟示在于:品牌優勢、資金優勢、規模優勢是中小企業的短板,在做大做強方面已經失去先機的情形下,中小企業突破的關鍵在于利用企業經營靈活的優勢,尋求與大企業產品、服務、市場定位上的差異化,在細分領域或新市場中建立領先優勢。
▉結語:企業的自律是企業家的魄力、胸懷、更是格局
目前建筑玻璃行業面臨的困局,其主要癥結還是建筑玻璃行業內部的自律缺失,這一點早成為行業內的共識。
在當前行業內,有兩種頗值商榷的觀念:一種觀念認為規模型企業市場占有率高、影響大,應該躬身垂范,領頭自律;另一種觀念是同行間“五十步笑一百步”,認為同行比自己更需要自律,認為自律等于自縛。企業經營者們應該注意以下事實:大型企業在市場競爭無序,市場環境崩壞時,降壓手段更多,生存能力更強,競爭優勢更大,真正面臨被洗牌的,正是非理性競爭中入局者甚眾的中小型企業,而相對理性、相對自律的企業非但沒有作繭自縛,反而迸發著旺盛的生命力。由此看來,行業市場的規范,自律風氣的建立,實在不應該有企業規模大小之分,也不應該有“誰先誰后”之分,更不應該有“隨波逐流、得過且過”的之心。
調研中也發現,上半年行業內許多企業已經在加強自律方面有所行動,如“拒接低價訂單、虧本訂單”、“簽訂浮動價合同”、“堅持收取定金”等,整個行業風氣正在向好,許多企業因此共同受益。
同在一個市場中,所有企業命運相通。如果以“零和游戲”的眼光來看行業,市場上處處是“惡意競爭”;如果以“命運共同體”的眼光來看行業,行業內從不缺“協作和共贏”。嚴于自律,需要的是企業家敢為人先的大魄力,體現的是企業家激濁揚清的大胸懷,彰顯的是企業家“以命運共同體的眼光看市場”的大格局。當“自律是企業發展的基石”成為行業廣泛共識,當勇于律己成為行業中的主旋律時,絕大多數建筑玻璃企業必定走出困局,迎來新的發展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