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十五年前,面對日益嚴峻的用工荒、招工難,淄博市人大代表、山東黑山玻璃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韓祥軍獨辟蹊徑,引進人工智能技術,解決企業難題。二十五年后,人工智能為傳統玻璃制造業點亮科技之光,企業的高質量發展為山東新舊動能轉換戰略再添助力。在山東黑山玻璃集團的生產車間內,四條智能化高檔耐熱玻璃生產線正穩定運行,12臺套工業機器人及機器手日夜不休。作為中國玻璃工業的見證者和開拓者,山東黑山玻璃集團曾經深深為企業的招工難而頭疼。1996年,為解決這一困擾企業多年的難題,董事長韓祥軍決定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力排眾議,從韓國引進了一批人工智能設備。
那時,“人工智能”還是個相對較新的字眼,許多人對機械手仍抱持著懷疑態度。但很快,智能化設備的出色表現就讓所有人心服口服。以前,一臺機器至少6名工人操作,有了機械手的參與后,生產流程可以全自動化操作無需人工,大大緩解了之前的勞動力難題。不僅如此,由于機械設備的穩定性,玻璃制品厚薄不均的問題也一并解決,產品質量得到極大提升,甚至帶動了企業銷售額的提高。嘗到了甜頭之后,韓祥軍當機立斷,決定追加機械手的引進,加大人工智能在日常生產中的參與度,讓高科技為新材料賦能!
然而,人工智能的引進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2005年,企業從韓國引進的一批新設備出現了水土不服的問題。面對這一棘手難題,韓祥軍當機立斷,派出企業技術人員,從企業生產實際出發,攻克這一難題。問題就是命令,技術人員們從一個又一個小零件入手,沒日沒夜地撲在設備上,熬紅了眼睛,熬黑了眼圈,終于在最短時間內完成對這一批十幾臺設備的技術改造。過去,兩臺生產爐一起運行,幾個班的工人齊上陣,24小時內也只能出產不到五萬件產品。十幾臺人工智能設備投入使用后,僅一個班的工人24小時內便可以產出十萬件產品,生產量和生產效率翻了好幾番,傳統玻璃企業在提升產能的同時,終于擺脫了對人力的依賴。
多年來,在韓祥軍的帶領下,山東黑山玻璃集團緊緊圍繞市場主體,完成省級新舊動能轉換優選項目1個,市級重點項目2個,加快向自動化、數字化、網絡化等先進技術邁進、推進智能技術裝備在企業的應用,重點做好與宜家、西門子、三星、LG等國際知名公司和國內各家電公司的業務合作。隨著全市對四強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企業也將把玻璃產業做精做強,重點加強特種玻璃、功能玻璃的研發及生產工藝革新,完善省級企業技術中心、高新技術企業的建設,提高研發經費作為企業可持續性投資,加大人才儲備,做到產品不斷更新,增加公司發展后勁。
在帶領企業響應新舊動能轉換戰略,不斷更好更快發展的同時,作為一名人大代表,韓祥軍也從來沒有忘記自己的職責。在新冠肺炎來襲之際,韓祥軍帶頭捐款,助力防疫大局;在脫貧攻堅戰中,韓祥軍率企業包下池上鎮三個村子,用企業助貧的方式幫助鄉親們過上好日子。平時,他定期召集員工開會,傾聽員工心聲,收集員工意見;逢年過節,他主動帶著慰問品前往貧困戶家中,貧困戶能否吃飽穿暖,是他的心頭大事。
面對未來,韓祥軍充滿希望:“我作為一名市人大代表,同時也是一名企業負責人,在新舊動能轉換的指引下,帶領企業,積極引進人工智能化設備,不斷改進產品新工藝,在新產品研發和環保治理上,加大投入力度。今后,我將繼續帶領全體員工同心協力,加大智能化產品的開發,為企業做大做強奠定好基礎,為博山經濟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