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0年亞洲建筑師協會建筑獎公布獲獎結果。2020年度建筑獎共設6大類12個獎項,44個項目獲獎(金獎11個、榮譽提名獎31個、特設獎2個),其中中國項目28個。華工設計院作品“舊廠房的再生與重現——宿遷玻璃藝術館”獲評歷史建筑保護項目類別(Conservation Projects)榮譽獎(Honorable Mention,D-2建筑保護-再利用類建筑)。亞洲建筑師協會,即Architects Regional Council Asia,簡稱亞建協或ARCASIA,由亞洲最具代表性和最有權威的21個國家或地區的建筑師學會組成,于1979年在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成立。協會下設的亞洲建筑師協會建筑獎,即ARCASIA Awards for Architecture,是亞洲地區建筑界最高建筑設計大獎。

獲獎項目簡介

玻璃藝術館不僅是宿遷工業遺址空間的再生,也是對傳統玻璃工業的一次致敬,通過敘事性的改造、互動性的展示,讓工業遺址成為與城市生活融合的文化景觀地標。

設計從工業語境、場地環境和建筑材料切入,通過敘事性的改造、互動性的展示,讓玻璃工業歷史與藝術館共生形成體驗性綜合體。設計采用“一粒砂的旅程“來作為建筑空間的主線索,展示內容串聯成從石英砂到制成玻璃的一個整個過程,通過適度介入的改造策略、自然質樸的新舊材料組合形成新舊關系體驗,展示玻璃文化的時空拼貼,讓人在游覽過程中可以感受歷史的印記。

宿遷,中國近代玻璃工業的發源地,舊廠房的一磚一瓦是宿遷玻璃工業不斷傳承的佐證。舊廠房為中國首家玻璃廠耀徐玻璃的石英砂礦開采及加工廠。玻璃藝術館不僅是宿遷工業遺址空間的再生,也是對傳統玻璃工業的一次致敬,讓工業遺址成為與城市生活融合的文化景觀地標。
1.再生——一粒砂的旅程
設計從工業語境、場地環境和建筑材料切入,通過敘事性的改造、互動性的展示,讓玻璃工業歷史與藝術與藝術館共生形成體驗性綜合體。


玻璃是石英砂礦的人工制品,砂礦的生產空間所具有的場所特質為藝術館提供生根萌芽的坐標原點,設計通過展覽、表演、互動、教學等功能的置換重新煥發老廠房的活力,形成一個能容納多元公共生活的容器,讓城市日常生活與工業遺址之間產生時空碰撞。
設計采用“一粒砂的旅程“來作為建筑空間的主線索,展示內容串聯成從石英砂到制成玻璃的一個整個過程,演繹石英砂礦如何從大地采掘,然后經過各項工序,成為細小的砂粒進入玻璃生產流程,最終變成生活中豐富多彩的玻璃制品。

建筑從兩條線索展開空間敘事:一是展覽與原生產流線結合,讓游客體驗石英砂的誕生過程,舊建筑與機械以紀念性呈現;另一條線索把石英砂礦與大自然的其他元素并置,例如植物、礦石、光、水等元素,讓人能從認知日常生活中的玻璃與大地的關系,向觀眾傳達玻璃文化藝術,聆聽歷史回聲,共享美學生活。
2.重現——工業遺址的活化
改造策略以舊建筑為基礎,清理與加固工業遺址后,保留整條砂礦生產流線以及與之相關的工廠空間和設備,加固舊建筑采用盡可能保留建筑破舊原貌的方式,并直接呈現加固后的狀態。



工業遺址時間上的厚度感,通過自然質樸的新舊材料質感對比呈現出來,讓人在游覽過程中可以感受這種歷史的印記。
改造采用“適度介入”的策略,介入的新建筑與舊建筑組成圍合的整體和連續貫通的流線,相互補充和融合。舊建筑不僅作為展覽空間,它們自身紀念性般的構筑物及口號性文字也成為展覽的一部分。同時,媒體展示投影在廠房遺址上,形成獨特的時空拼貼,讓人沉浸在歷史環境中感受玻璃的文化。

在材料的運用上,設計采用質感自然質樸的材料,與舊建筑和諧共生,石英砂礦石籠外墻與玻璃,陶磚漏花墻與舊磚墻、鋁拉網與銹鋼板,新舊材料在透明性、色彩質感上的組合與碰撞形成時空對話和場所體驗。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宿遷玻璃藝術館
項目地點:江蘇省宿遷市
建筑面積:16800㎡
竣工時間:2018年
設計單位: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設計團隊:何鏡堂、郭衛宏、馬明華、何正強、陳曉虹、王麗瑩、吳夏濱、鄭惠婷、劉志超
亞建協建筑獎評選標準
在評審過程中,評審團將考慮地區的差異性,特別關注社會文化、環境、地點以及設施的建設水準。建筑作品應該符合亞洲的人文和技術文脈。使用者應對該建筑作品有積極評價,建筑作品不僅需要符合參賽要求,還應是本國,甚至是亞洲地區的靈感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