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點企業巡禮
老設備“拆遷”、新設備“落戶”新廠房、安裝調試檢查驗收……近日,走進位于南海新區的明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原本老舊的兩個車間被原地翻新成一座3000平方米的嶄新廠房,工人們正在車間里加緊安裝各種生產設備。



“新廠房只建一條生產線,將引進國內首臺套商用車前擋夾層玻璃壓制爐,實現從原材料加工到成品下線的自動化生產。”明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劉在德介紹,新生產線不光可以節省人工成本還能避免生產過程搬運造成的損失,生產成本可降低30%,計劃今年5月投產,預計可帶來1.5億元的銷售額。

新建生產線只是明池玻璃一直以來堅持“求新”與“創新”的縮影。在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的2020年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公示名單上,明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選。
這家曾經名不見經傳的鄉鎮“土企業”,逐漸以產品優質、創新能力強、掌握核心技術及質量效益優在業界家喻戶曉,到如今長成為赫赫有名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明池玻璃靠的是什么?



“時刻保持危機意識。”劉在德說,企業之前的生產方式幾乎沒有利潤了,“5年來,人工費增長了40%多,原材料也增長了25%,而客戶每年還需要降價空間,有的產品已經在虧損,這逼著我們在危機中孕育新機,新建生產線。”

一片汽車前擋玻璃生產周期由原先的90秒1片提升到18秒1片;50個工人制作5萬片玻璃到20個人就可以制作7萬片;產品一致性更加穩定,綜合成品率會提升3個百分點……談起新生產線的優勢,劉在德言語中流露著自豪。
明池玻璃把降低的成本轉化成了發展的資本。“把生產成本降低30%,這對企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額,我們可以把這部分資金用來讓利客戶、增加員工福利、加大研發投入,使公司更具市場競爭力。”劉在德說,傳統生產方式實現降本增效的空間已經很小了,進行自動化改造,加快培育新動能才是轉型升級拿到更多市場份額的“法寶”。
而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明池玻璃也意識到單單依靠購買設備進行轉型不是長遠之計,缺乏自身技術的積累就像“瘸著腿走路”。“我們不僅引進先進技術,還在此基礎上消化吸收,對其進行改進,并實施技術創新從而建立起屬于自己的技術體系。”劉在德說。






明池玻璃對技術創新的重視,使得“山東省企業技術中心”、“威海市汽車玻璃工業設計中心”等多個技術研究部門接連成立。同時明池玻璃也在積極尋找“外援”,在南海新區管委的“牽線搭橋”下,與多家高校、研究所展開產品研發協作,實現信息、技術、勞動力等各種資源要素的聚集,進而推動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升。
眼下,明池玻璃和吉林大學威海仿生研究院的戰略合作已經有了初步成果。“我們共同研發的重型載貨汽車多品種可連續自動化生產已經進入小批量試制階段。”劉在德說,隨著越來越多的高校資源進駐南海新區,給企業提供了“近水樓臺先得月”的便利,未來與研究院的合作還會持續深入,最終讓企業朝著建設“無人工廠”的目標一步一步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