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標準化,就是將企業里有各種各樣的規范,如:規程、規定、規則、標準、要領等等,這些規范形成文字化的東西統稱為標準(或稱標準書)。制定標準,而后依標準付諸行動則稱之為標準化。那些認為編制或改定了標準即認為已完成標準化的觀點是錯誤的,只有經過指導、訓練才能算是實施了標準化。創新改善與標準化是日用玻璃企業提升管理水平的二大輪子。改善創新是使企業管理水平不斷提升的驅動力,而標準化則是防止日用玻璃企業管理水平下滑的制動力。沒有標準化,企業不可能維持在較高的管理水平。
一、標準化的目的
在玻璃工廠里,所謂“制造”就是以規定的成本、規定的工時、生產出品質均勻、符合規格質量的產品。要達到上述目的,如果制造現場之作業如工序的前后次序隨意變更,或作業方法或作業條件隨人而異有所改變的話,一定無法生產出符合上述目的的優質產品。因此,必須對作業流程、作業方法、作業條件加以規定并貫徹執行,使之標準化。標準化有以下四大目的:技術儲備、提高效率、防止再發、教育訓練。標準化的作用主要是把企業內的成員所積累的技術、經驗,通過文件的方式來加以保存,而不會因為人員的流動,整個技術、經驗跟著流失。達到個人知道多少,組織就知道多少,也就是將個人的經驗(財富)轉化為企業的財富,更因為有了標準化,每一項工作即使換了不同的人來操作,也不會因為不同的人,在效率與品質上出現太大的差異。如果沒有標準化,老員工離職時,他將所有曾經發生過問題的對應方法、作業技巧等寶貴經驗裝在腦子里帶走后,新員工可能重復發生以前的問題,即便在交接時有了傳授,但憑記憶很難完全記住。沒有標準化,不同的師傅將帶出不同的徒弟,其工作結果的一致性可想而知。
二、基本標準的制定要求
國內許多日用玻璃企業都有這樣或那樣的標準,但仔細分析你會發現許多標準存在操作性差、不明確等問題,例如,“要求冷卻水流量適中”。什么是流量適中?不可操作。“要求小心地插入”,什么是“小心”?不可理解。其實,一個好的標準的制定是有要求的,要滿足以下五點:
1、目標指向簡練:標準必須是面對目標的:即遵循標準總是能保持生產出相同品質的產品。因此,與目標無關的詞語、內容請勿出現。
2、語言要準確:要避免抽象:"上緊螺絲時要小心"。什么是要小心?這樣模糊的詞語是不宜出現的,應該描述如何上緊螺絲。
3、量化要具體:每個讀標準的人必須能以相同的方式解釋標準。為了達到這一點,標準中應該多使用圖和數字。
4、操作要現實:標準必須是現實的,即可操作的。標準的可操作性非常重要。可操作性差是國內許多日用玻璃企業的通病。我們可以在許多玻璃企業車間的墻上看到操作規程、設備保養等標準,
5、標準的修訂:標準在需要時必須修訂。在的企業,工作是按標準進行的,因此標準必須是較新的,是當時正確的操作情況的反映。永遠不會有十全十美的標準。在以下的情況下修訂標準:
A、內容難,或難以執行定義的任務。B、當產品的質量水平已經改變時。C、當發現問題及改變步驟時。D、當部件或材料已經改變時。E、當機器工具或儀器已經改變時。F、當工作程序已經改變時。G、當方法、工具或機器已經改變時。H、當要適應外部因素改變時。R、當法律和規章(產品賠償責任法律)已經改變時。J、標準(ISO等)已經改變。
三、標準化的過程
標準化是一個過程,我們不能指望本月發出紅頭文件,下個月各種符合要求的標準就完成了。在進行標準化時一定要有耐心,有些人會認為我把經驗寫出來后就變得不重要,工作與薪水都不保險了,有這種想法十分正常,完全可以理解。因此,營造良好的改善氛圍非常重要,比如管理看板、合理化提案制度、部門/公司改善發表大會、改善能手、標準化競賽等等,讓做得好的有成就感,做得不好的有壓力,逐步引導,較終完成有效的標準化過程。
現場管理的工作都要按照“五按五干五檢”,即:按程序、按線路、按標準、按時間、按操作指令。干什么、怎么干、什么時間干、按什么線路干、干到什么程度。由誰來檢查、什么時間檢查、檢查什么項目、檢查的標準是什么、檢查的結果由誰來落實。用這樣的要求來規范、評價及檢查每項工作,使現場管理工作的標準化水平大幅度提升。
管理水平的提升是沒有止境的。雖然標準化在國內許多日用玻璃企業有體系、制度、意識上的障礙,但必須拿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氣魄,才能真正讓“中國日用玻璃”成為高品質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