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伴隨著機器的隆隆聲,智能桁架機械手自動將毛胚從原料區取來,放到數控加工機床,經過磨削、鉆、鏜等多道工序,一個個大型鋸斷連桿在生產線誕生……這一場景發生在天潤曲軸的美國卡特彼勒船機連桿生產車間,車間除了幾名操控機床的工作人員外不見其他人力。
“卡特彼勒船機連桿項目,計劃建設廠房2萬平方米,引進多條生產線,產品主要出口海外市場。”天潤曲軸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徐承飛介紹,借助智能“大腦”,鋸斷連桿生產實現了智能化制造生產任務,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同時,憑借先進智能檢測系統,以精確到微米的數據分析代替傳統手工測量,并能自動調整加工參數,使產品質量得到大幅提升。
天潤曲軸借助全自動連桿生產線助力產品質量提升,是我市推動傳統制造業智能化改造的樣本之一。今年上半年,我市加速推進智能化改造、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多措并舉助推傳統制造企業轉型升級。全市已有60余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改造后生產效率提高20%。

隨著智能化改造步伐加快、生產效率大幅提升,不少傳統制造企業借助智能化“東風”,優化生產結構、提升生產效率,為搶占市場份額增添“信心砝碼”。
走進位于南海新區的明池玻璃生產車間,3條全自動化汽車玻璃生產線開足馬力,全速生產。玻璃加工從前處理、熱彎、合片、包裝等各個環節全部由智能設備自動完成。
“這是我們去年投資2億元組建的自動化汽車玻璃生產線,借助智能電子設備有效保證產品穩定性,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能。”明池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執行總裁劉在德介紹,以邊窗生產線為例,過去一條生產線需要50個人,一片玻璃生產需耗時90秒,現在只需8個人8秒鐘就可以完成一片玻璃的生產,年產能更是從70萬臺套提升至200萬臺套。劉在德說:“接下來計劃再投資3000萬元,進行設備、軟件更新,進一步擴大自動化生產線,促進產能再翻番。”
在智能化改造加速推進進程中,“享受”智能化改造帶來的利好,明池玻璃并非個例:威高集團對注射器、輸液器等生產線進行了自動化設備改造,改造后生產線可節省人工60%以上;威達機械建設智能自動化生產線50條,將傳統生產線用工減少到每班不超過65人;海馬地毯引進阿克明斯特地毯織機的智能紗架機器手系統,有效改善粉塵崗位環境,效率較原來提升3倍,每年僅毛紗損耗一項就可節省成本3000余萬元……
“加速企業推進智能化改造,能夠有效幫助企業運用新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替代原有的、過時的工藝和設備,實現以智能化促進品質化,推動‘制造’向‘智造’的轉變。”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近年來,我市先后出臺《威海市智能制造專項行動計劃(2017-2020)》《威海市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認定辦法》,明確從智能裝備研發、生產、應用等予以全過程系統性支持,并設立智能化改造、智能工廠、數字化車間建設專項資金(最高補助500萬元),引導企業加快智能化改造步伐,切實提升重點工業領域的智能制造總體水平。

截至目前,我市已有19家企業被認定為威海市智能工廠和數字化車間,3家企業列入國家智能制造示范試點項目;3家企業列入國家智能制造專項,13家企業列入山東省智能制造示范試點項目,1家企業列入山東省智能制造標桿企業。
我市還積極組建成立智能制造產業聯盟,已吸納50家成員單位,為智能化改造需求企業、系統集成供應商、科研單位與會員單位間搭建研討交流、對話合作、展覽展示等平臺,增強聯盟成員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我市智能制造產業核心競爭力,在技術上助力企業擁抱智能時代,推動傳統工廠向智能工廠、無人工廠轉變。
“智能制造是一項長期系統的工程,今年計劃對25個市級重點智能制造項目進行支持。”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他們將持續優化智能制造發展環境,分層次分步驟推進智能制造,幫助企業爭取、落實各級專項資金。同時鼓勵企業加快工業制造自動化、精密化、智能化水平提升,推動我市制造業生產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