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耳他共和國位于地中海中心,是歐非重要的中轉站。在軍事戰略上,馬耳他作為海軍基地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有“地中海心臟”之稱。又因境內風景優美,被譽為“歐洲后花園”。歷史上,馬耳他曾被法、英等國長期占領,1964年9月宣布獨立,為英聯邦成員國。1974年成立馬耳他共和國。

馬耳他風光
中國于1972年1月31日與馬耳他共和國正式建交。4月2日至4月8日,新上任的總理明托夫訪華,周恩來總理親自接待直至明托夫從廣州離境,體現了我國“大小國一律平等,支持馬耳他獨立”的政策。期間,雙方商定由我國提供經濟援助,簽訂了關于中國向馬耳他提供經濟援助的協議書,援建玻璃工藝品廠成為了援馬項目中的第一個。援建工廠一方面可以為大量失業產業工人創造就業機會,另一方面也為旅游業創新一項旅游資源。
援建玻璃工藝品廠項目由中國輕工部組織領導,博山美術琉璃廠承建,大連玻璃廠協作配合。外經部撥款300萬元建援外大樓。因是國家外援項目,博山美術琉璃廠絲毫不敢大意,新建了制作車間,集全廠精華,開始試制援外產品。2013年榮膺“中國石榴王”稱號的王乃寶就是當年援馬項目中的一名技術人員。
接到了研制任務后,王乃寶就天天在實驗室做實驗,創作新產品。因當時外國玻璃產品制造業已經很發達,只有把美術琉璃的特色做到極致,才能使博山琉璃在海外叫得響,站得住。王乃寶肩負家國使命,夜以繼日,不斷研發創新,終于設計出了水柱魚花瓶和海鷗煙缸,并在國家輕工部開展的評比中拔得頭籌,在36件外援產品中脫穎而出。外經部特別獎勵了10萬元作為實驗經費,王乃寶也因此獲得了援建馬耳他的資格。
當時,根據生產工藝要求分了基建、技術等幾個專業小組,匯集各方專家33人。專家組有三方人員組成,時任博山區委副書記趙希平任組長,大連玻璃廠副廠長張文國任副組長,成員有孫季平(淄博市硅酸鹽研究所選派)、孫丕晶、吳建三、吳建永、穆若發、王乃寶、孔凡昌、孔凡怡、李華增、鄒光永、孫承德、鄭子云、牛懷福、李世水(以上由博山美術琉璃廠選派)、蔣中銓、劉廣路(輕工部選派)等。
他們先后分三批赴馬,原博山建安一公司職工王長順、王長森,南定玻璃廠尚光全等被分配在基建小組,主要負責廠房和窯爐的筑建施工任務。王乃寶等作為第三批技術人員到馬耳他,專門指導研究新產品、制作和培訓。他們從北京乘飛機先后轉巴基斯坦卡拉奇、埃及開羅、意大利羅馬后,才飛到馬耳他,全部航程近20小時。

援建馬耳他人員合影(從左到右)
前排:孫丕晶、李影、穆若發、孔凡怡、孫承德
中排:李華增、吳建永、鄒光永、吳建三
后排:鄭子云、王長順、牛懷福、孔凡昌
(人員名單經李華增先生確認)
根據琉璃生產工藝要求,中方共在馬耳他建設了大八卦爐兩個,小八卦爐兩個,隧道窯一條,退火窯一個,小圓爐兩個。所需材料均從我國海運輸送,僅耐火磚品種就達150余種。由于路途遙遠,加上當時周邊局勢不穩,船只繞道而行,致使延誤工期兩個多月。
為追回這兩個月的工期,施工人員及時調整作業計劃,加班加點,力爭早日完成建設。因基建項目工作量較大,還專門從當地工人中遴選了十二位青年瓦工,跟博山技術人員學習。馬耳他本地在建設時多用天然石料,用斧或其他工具加工至所需尺寸,砌成墻體,與中國傳統建筑方法不同。因此,博山技術人員需要一點一滴手把手教這些瓦工。等他們學會砌磚工藝后,立即會被當地其他企業高薪挖去,技術人員只好再找當地工人培訓,周而復始。
博山的援建項目得到了馬耳他政府和人民的高度重視。當時駐馬耳他大使館經濟參贊李影回憶到,在施工過程中,明托夫夫人時常到工地參觀并探望中國專家。

耳他副總理(右一)欣賞琉璃工藝品
當招收第一批40名工人的廣告登報后,有數百人踴躍報名,他們帶著具有工藝美術院校學歷的證件和自己的雕塑或繪畫作品前來應試,盛況空前。
該項目也得到了中國駐馬耳他大使館的大力支持,相關工作人員經常親臨現場研究施工方案,還每周一次組織中方人員到大使館充電學習。李影本為博山人,是抗戰初期從博山走出去的革命干部,當時主要管理經濟援助工作。
對外代表官方與馬政府有關官員辦理交涉、聯系工作,貫徹執行我國外交政策、對外經濟援助政策;對內負責到馬耳他各專家組的工作指導,督導援助項目圓滿執行。老鄉異地相逢,格外親切,因此溝通起來非常方便,工作配合親密無間。在各方人員的共同努力下,基建項目終于如期完成。

馬耳他副總理(左三)觀看中國專家向馬方傳授技術
1974年10月5日,馬耳他政府為玻璃工藝品廠舉行開工儀式,副總理親自剪彩,部長們親自祝賀。隨后,總統、議長、部長等政府高級官員到廠視察參觀,絡繹不絕。李影回憶到,馬方將成型車間定為旅游景點,游客不斷,接待工作應接不暇。游客對琳瑯滿目的展品贊口不絕,對中國專家技術員的高超技術,吃苦耐勞的精神,樸實認真的工作作風及對馬耳他人民友好的態度非常滿意。一時間“中國!中國”在馬耳他島上傳遍。當地人民無論大人孩子,見了中國人就友好地打招呼。
剛剛投入運營的玻璃工藝品廠緊接著迎來了1975年的馬耳他國際博覽會。博覽會上展出的博山美術琉璃工人制作的各種琉璃料花水果,因顏色造型形象逼真,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得到了外國玻璃專家交口稱贊。在欣賞一只檸檬作品時,外國玻璃專家根本不相信這是用琉璃做出來的,他們問王乃寶,這個檸檬不但外皮像,里面籽的排列也和真的一樣,玻璃根本做不出這種顏色來,這肯定是塑料的。王乃寶于是把檸檬拿起遞給外國玻璃專家,他們拿起來仔細驗證,然后臉上露出滿意的微笑,豎起大拇指說:“中國玻璃很了不起”。后來那些精美展品都為馬耳他高級官員所收藏。
當援建的琉璃爐生產出產品后,馬方為了刺激旅游消費,搞了一系列促銷活動,在外來游客達到35萬人次時,馬方為第35萬名游客頒發了紀念品,他們是一對外國新婚夫婦,總理明托夫親自頒授,從中國工匠制作的第一批琉璃產品中挑選了一對花瓶,贈給了這對新人,讓他們喜出望外,連連叫好。
1974年10月,馬耳他玻璃工藝品廠開始試產和技術培訓工作。當時中馬雙方協議書中規定了12個玻璃制品品種,但是規定的這些產品不能適應當地市場,銷售遇到很大困難。博山美術琉璃廠專家組因地制宜,開始研究國際市場和馬耳他人的喜好,研究新花色品種。他們先后研制出了幾十種魚類,40多種圣誕老人、圣誕樹、圣誕果、蠟燭臺等近共百種新花樣,打開了馬耳他玻璃工藝廠的局面,產品供不應求。時任成型組組長的王乃寶和同伴李華增、鄭子云等人一邊制作,一邊為馬方培訓能掌握技術的花瓶成擺件。這期間,王乃寶共收了60多個馬方徒弟。王乃寶回憶,中國人實在,在馬耳他期間,他們教會馬方70多種花球成型技術,大大超過了兩國協議書中規定的12個品種,生產能力達到日產千件,1975年4月開始盈利,同年9月正式辦理移交手續,比協議書提前了一年。

王乃寶與馬耳他徒弟合影
李影曾撰文寫到,為減輕馬方負擔,英文翻譯劉廣路主動學會了開車,節省了馬方接送專家上下班的租車費用,馬方官員很受感動。為了減輕住旅館吃西餐的高昂費用,雙方商定,由馬方負責整修了一座山頂上閑置的前英軍軍官俱樂部舊址作為專家宿舍。
吃飯問題,旅館的生活起點高,整天是面包、牛奶、雞、肉、蛋、魚。吃魚多是清蒸后撒點鹽,在上面擠點檸檬水,就算調料了,中國人不習慣。當地從不用、也沒有醬油、醋、味精、花椒大料之類調味品和各樣爽口的腌制醬菜。他們決定自己開伙,大使館協調從國內運來了各種調料醬菜,專家們飯食得到了改善。
為使援外專家吃到可口的飯菜,專家組專門從博山電機廠抽調了張作昌作為廚師隨行,張作昌回國后,又從太河水庫抽調一名李姓廚師隨行。有時為了改善生活,食堂人手不夠,博山的專家們就親自下廚,大顯身手,并邀請有關官員、工人到專家駐地做客,受到馬方官員的好評,他們都嘖嘖稱贊中餐味道好。尤其是隨行夫人們更是問長問短,學習中國的烹任技術,一時也傳為佳話。
這年春節,援建組成員孫承德提議做一鍋博山酥鍋,以解思鄉之苦。這一提議得到了大家的贊同。于是,他們找了一口直徑一米的大鍋,就地取材,按照博山酥鍋的做法做了滿滿一大鍋。當時援建項目中,除玻璃工藝品廠外,援建的地毯廠、巧克力廠也陸續開工,一時工地上有來自各省市的中國技術人員70余人。他們邀請所有中國人到住所吃酥鍋。可惜外省人對這道博山名菜并不感冒,看著一鍋亂燉出的東西難以下咽,均不愿意動筷子。最后只好全部便宜了博山的專家,他們一連吃了好幾天,才把這一大鍋酥鍋吃完。
在做好援建工作的同時,中方人員不放松政治學習,由趙季平親自主持,每半月集中學習一次,了解國內形勢,加強思想教育。其他業余時間,則開展各式各樣的文體活動,駐地有乒乓球室、棋牌室供工人娛樂。每周觀影一次,內容除樣板戲之外,也可以欣賞到世界各地的有關影片。尤其是以李小龍為代表的中國功夫片正風靡全世界,馬耳他電視臺也時常播放,這給當時以欣賞樣板戲為主的中國專家以極大的視聽享受。
馬耳他有不少人也因此癡迷于中國功夫,并且以為中國人都會功夫。有一個工人叫維克道爾,二十四五歲年齡,每天下班后都要到中國專家組宿舍找他們切磋中國功夫,這可難為了這幫專家,一則不會,二則受外交政策所限,不敢率性而為。維克道爾就專門找上年齡相近的李華增,請他指點。本著兩國人民友好相處的準則,李華增只好時不時和他交流一下,所有招式均點到為止,怕誤傷了維克道爾。饒是如此,維克道爾也感到非常滿意,認為學到了正宗的中國功夫!
玻璃工藝品項目專家組與馬方人員相處不到一年,在共同勞動、生活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誼,樹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扶植弱小,無私援助,不搞特殊,處處為受援國人民著想的崇高形象。博山美術琉璃廠工人艱苦奮斗、樸實能干,所有技術人員的生活用具都是利用包裝材料自己動手解決,從不向馬方索取,他們這種認真節儉的工作態度,使馬政府深受感動。

援建馬耳他人員合影
前排左二為張文國,中排左三為趙季平
有一天,馬耳他玻璃工藝品廠接到任務,總理明托夫想按照該國工黨標徽做件玻璃制品,這可難倒了全廠工人,中國駐馬耳他大使找到王乃寶。王乃寶一口答應下來:“能做,做成浮雕形式,先把圖案做出來,再雕塑出來。”
說來容易做起來卻頗費功夫,王乃寶足足花了一周時間才完成這件作品。工黨標徽的樣子是手舉火炬,后面是紅白十字旗,王乃寶親自操刀,先按浮雕掛屏形狀,后背用玻璃鋪絲,國旗在鋪絲中間,手、火炬、火舌分段配色,用模具成形后,輪工拋光鑲嵌在鋪絲面上。浮雕屏做成后,明托夫很欣賞,又提出要按沙特阿拉伯的國徽做件禮品出訪,沙特阿拉伯國徽圖案是一顆椰棗樹下面兩把刀。椰棗樹的樹葉、樹干都非常精細,如何用玻璃表現,王乃寶選用了燈工技術,順利完成了明托夫交給的任務。
就是因為這兩件佳作,王乃寶成了援建人員中唯一去過總理明托夫家的人。王乃寶回憶,那一天下午,他和李影、趙季平等一塊來到明托夫家。他當時心里很緊張,總理可是平時想見都見不到的人,自己竟然能到總理家吃飯,感覺像白日做夢!但是明托夫平易近人,不僅和他親切交談,還親自下廚為王乃寶做飯。這也成了中馬友好的有力佐證!
整個援建項目于1973年6月26日簽字確認,1974年1月施工,1974年12月5日剪彩投產。等各項技術傳授完畢之后,實現了工廠的全面移交,專家除留數人繼續培訓任務外,其余全部分批回國。在技術人員和工人們離開的時候,當地記者說到:“錢可以花光,可是你們傳授的技術將一代代傳下去,永遠不會中斷。”
1976年12月,王乃寶和李世水再次奔赴馬耳他,幫助玻璃工藝品廠處理玻璃廢料和設備問題以及增加花色品種,再次使該廠扭虧為盈。王乃寶說,博山美術琉璃廠的工人,不但為馬耳他留下了高超技藝,還為他們日后的產品翻新開拓了道路。
此后中國與馬耳他之間建立起了長期友好的外交關系,幫助馬耳他相繼建成了巧克力糖廠、地毯廠、藤編廠、紡織廠、水泥電桿及其他水泥制品廠和30萬噸級干船塢項目等。30萬噸級“紅色船塢”是公認的工程壯舉,也是中馬友誼的歷史豐碑。即使在40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馬耳他的最大船塢,也是地中海地區最大干船塢之一。
中國援建馬耳他項目眾多,但每一項都能順利實施并如期完成。這里面,博山琉璃的高超工藝和博山琉璃工人的無私豁達具有開山之功。正是博山琉璃人才對藝術的不懈追求與技藝的不斷創新,才使博山琉璃藝術不斷創新、發展,并最終在全世界綻放出自己獨特的魅力與光彩。
參考資料:
1、《走向世界》2018年第31期。
2、王濟武《琉璃八卦爐落戶馬耳他》
3、博山區政協編《博山陶瓷琉璃文化》